二、科学技术能走多远,思想认识就一定要走得更远
学习时报记者:科技兴军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深入把握?
曾华锋:大力推动科技兴军,其目的就是要加快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对此,我们可从战斗力生成、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两方面来把握。
科学技术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军队战斗力是由人、武器以及人和武器的结合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斗力要素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历史上看,人的素质从体能、技能到智能,武器装备从材料对抗、能量对抗到信息对抗,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经历了从基于人力系统的单元对抗,到基于电讯技术的系统对抗,再到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对抗三个主要阶段。以网络中心、信息主导、体系支撑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信息体系,是信息化作战体系的基本形态,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核心支撑。我军体系作战能力总体上还比较弱,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对体系作战的贡献率为标准推进各项建设,全面提高我军体系作战能力。
科学技术是战争制胜机理变化的深层动因。恩格斯曾说:“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违反指挥员意志而引发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作战方式变革折射的是战争制胜机理的变化,它在解构以往战争范畴与规则的同时,也在重构未来战争之制胜法则。拿破仑正是率先认识了火炮的巨大威力,以编制体制调整和炮兵力量建设为重点,极大地提高了法军战斗力。二战初期,苏联骑兵统帅布琼尼将骑兵战术与现代火力结合起来并练到极致,但仍未有效阻止德军机械化部队的长驱直入,数万骑兵面临的不是战斗而是屠杀,原因就是囿于国内战争经验,只重视步兵、骑兵、炮兵等传统兵种作用,对新兴的装甲兵认识不足。现在战争形态变了,作战方式变了,我们的战争思维和作战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从科技角度来把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强化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观念。
科学技术是军事力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军事力量体系作为军队存在的组织形式,是军事要素的组合方式。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首先导致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进而带动军事组织的变革和军事管理的创新,并导致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进而重塑力量体系。新型作战力量代表着军事技术和作战方式的发展趋势。只有加强新质战斗力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使军队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武器装备发展运用所蕴含的新质战斗力,往往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它取决于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敏锐眼光。20世纪初,潜艇技术已被世界各军事强国所掌握。但是,保守的英国皇家海军仍崇奉“无畏战舰时代”的战略战术,认为潜艇只是弱国海军的武器,把自己拥有的先进潜艇用于近海防卫。相反,在技术上并无优势的德国,却大胆指派潜艇到远海单独作战,以无限制潜艇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击沉了1100万吨协约国船舶。当人们还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汲取教训时,德国海军上将邓尼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凭借仅有的57艘潜艇实施狼群攻击战术,结果竟使盟国几千艘船舶和数万名水手飘尸海上。可见,驾驭战争、赢得胜利,必须用前瞻眼光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动态和新军事革命发展态势,瞄准未来可能“打什么仗、和谁打仗、在哪打仗、怎么打仗”,通过设计战争来牵引新型作战力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