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力量大、用兵可持续的成本优势让民兵成为救灾生力军
自然灾害既有发生突然、危害极大的特点,又有次生灾害多、连带效应广、灾后重建任务重的特点。因此,有效应对灾害,不仅要求首批投入力量大,而且要求持续力量强。那么,什么力量能够适应抢险救灾的成本要求?民兵自然而然就列入了首选队伍。因为,民兵人多力量大、用兵可持续。
汶川抗震救灾中,四川省军区先后从19个军分区动员近6万名民兵跨区执行救灾任务,在抢救被困人员、抢修损毁设施、保障部队救灾行动等各阶段发挥了特有优势和骨干作用。首批动员对象连续奋战一段时间后,四川省军区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其他地市的跨区救灾民兵进行轮替休整,100天时间先后轮换民兵8个批次,使参加救援的民兵队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
根据抢险救灾的阶段性特征,民兵使用的方向和方式也需要及时调整。汶川救灾,四川省军区分批动员医疗救护、道路抢修、物资运输等民兵专业分队开赴灾区遂行卫生防疫、疏通道路、清理废墟、运送物资等任务。同时,四川省军区充分发挥民兵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现役部队进入灾区之后选派民兵给部队当翻译向导,协助部队抢险救灾。近几年来,四川省军区根据不同阶段的用兵需求,进一步细化动员程序,建立动态灵活的轮换补充机制和分类用兵机制,确保民兵全程使用。
要想急时发挥民兵人多力量大、用兵可持续的成本优势,就得在平时抓好民兵队伍建设。2009年以来,四川以及全国各地都以汶川抗震救灾为案例,认真总结民兵队伍的建、训、用经验,着力加强民兵整组工作,编实建强民兵队伍,提高退役军人和党团员比例,调整专业分队布局,坚决杜绝“本上编兵、交叉编兵”等问题,确保用兵时民兵拉得出、上得去、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