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天,我翻过了人生的一座大山
■丁海明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记者丁海明从北京出发,搭乘空军飞机、陆军军车、民用车辆,辗转赶至成都都江堰抗震前指,迅即与首批先遣部队勇士们一起,攀断崖,涉险滩,迎飞石,徒步闯震中——映秀。地震发生48小时后,丁海明到达映秀,在毁于顷刻的漩口中学前的一个沙包上,赶写稿件——《今天,我们踏上汶川》。
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发生,我从北京西郊机场搭乘空军飞机奔向灾区。我到达灾区前线的时间是5月13日上午10点多,奉命离开前线回京的时间是6月18日,总共37天。这37天,我翻过了人生的一座大山。
我见证的灾难:悲怆彻骨裂心,活着就是幸存
汶川大地震,最重的县城是北川,最重的乡镇是映秀。经过专家测定,这次大地震的中心点在映秀以北不足1公里处的龙门山的一个山坳。从5月14日清晨我从都江堰爬进映秀,到5月24日我奉命从映秀撤回成都,我在这个震中小镇坚守了整整10天。和我一起坚守于此的,还有范炬炜、梁蓬飞、夏洪平、林贵鹏4位记者。所以,我在映秀的所见所闻,是我们这个战斗小组的共同经历。
映秀镇建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坳,原有11000人口,震后,只剩下3000人。不断塌方的山体,穿镇而过的湍急岷江,断壁残垣的楼房,垮塌得面目全非的漩口中学、映秀小学,断裂的桥,遍体伤痕的乡亲,不断挖掘出来的遇难者遗体……我爬进映秀时,惨烈景象刻骨铭心。
2008年5月13日7时,首批4500名空降兵乘运输机出发紧急赶赴灾区。
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倒了,到处都是废墟,少数站着的建筑,看上去的高度比震前矮了许多,因为它的一层二层都已震入地下。最惨的是中学和小学,走近这两个原本书声琅琅的地方,可以真切地听到废墟下传来凄惨的呼救声。但进山的路被彻底扯断撕碎,重型救援装备一时进不来,我们只能望废墟而兴叹、闻呼救而无奈,泪水伴着深深的内疚刀子一样割心。
第二天,开始有少量起重机、切割机出现在废墟前,大规模的救援就此展开。一个个幸存生命的救出,让人欣慰;一具具幼小尸体的挖出,撕心裂肺。
我的确不愿意再回忆和复述那些让人无法承受的人间悲剧,一具具乌黑的、小小的遗体,一具具已残缺不全的遗体,从废墟里轻轻抬出来,等在警戒线外抱着一线希望、渴望奇迹发生的父母,瞬间被击倒。那是何等悲怆的生命的墓地!映秀小学教学楼前,摆满了再也醒不过来的孩子,大部分还无人认领,因为他们的父母可能也已遇难。而有人认领的,更让人痛彻心骨!父亲搂着孩子,从他们嘴里一粒粒抠出塞满的砂石,用手巾擦去孩子满脸尘垢,我亲眼见到,有一位年轻的母亲不敢接近自己心爱的、已面目全非的孩子,瞬间发出惊悚天地的惨叫,神经失常地向大山、向岷江奔夺而去……
一位年仅30岁的母亲,从自家废墟里拼命挖出一摞孩子的衣服,跑到小学前翘首等待5岁的儿子(需要说明的是,这所小学还开办着一个上百名儿童参加的学前班),不吃不喝等了一天,等出了自己只剩上半身的儿子。她当场疯了。跑到岷江边啊啊大叫着把怀里的小孩衣服一件件扔进湍急的江水,她的亲戚拼尽全力抱着她,但也几乎拦不住她投江的绝望……
当记者12年,我采访过不少灾难现场,但从来没有哪一场灾难让我这样窒息。我忘不了这些悲痛欲绝的苍生。我也忘不了那撼天动地的一幕一幕。
在一所居民楼的废墟中,一对年轻的父母用两人的身躯合力联成一个拱形,两人的背上,是坍塌的墙体;两人的身下,是一个两岁多的男孩。年轻的父母已经死去,他们用血肉之躯不可思议地撑起一个小小的生命空间,保护儿子活了下来。然而,小男孩哭喊着不让人抱,他说,爸爸妈妈睡着了,我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但任凭他怎样哭喊,他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再也不会醒来,再也不会和他一起做游戏了。战士们用尽气力支撑起年轻父母身上的断墙,把一家三口都抬了出来。小男孩趴在爸爸妈妈僵硬的身体上,哭喊得死去活来……
这是千百个地震孤儿中的一个。他的哭声,是人们对无情灾难的无奈叹息。
这的确是任何词语都难以名状的灾难、无法形容的悲怆。面对天地苍生,惟有明心见性:祈愿死难者一路走好,因为没有被灾难选择而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