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的日子。
10年前,一场8.0级的地震让巴蜀大地遭受重创。10年间,13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城镇林立,近2000万受灾民众的家园得以重建,4万余公里城乡公路修通,破碎的山河重现勃勃生机。
一场艰苦卓绝的重建之役,让汶川这个曾经支离破碎满目疮痍的城市抖去伤痛,重新屹立于希望之中。
灾难带来的创伤,淬炼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从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浴火重生,世界为之震撼!
汶川,从悲壮走向豪迈,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汶川答卷在加强科学重建、提高防范灾害能力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给人类应对大灾难以深刻启迪。
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报道——
近日,因“生态宜居宜业宜游”著称的青川,正以崭新姿态步入人们的视野。震后重建的青川县基本实现了环境生态化。城市绿地率达39%,街道干净平坦,居民小区大多临近公园、广场,整个城市花草芬芳,满载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与现代城市音符。10年间,青川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新华社记者 陶 明 摄
凝聚创造“汶川奇迹”的中国力量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10年重建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安
和衷共济,见证中国力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汶川,一场里氏8.0级特大地震猝然袭来,天地痉挛,满目疮痍。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受灾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
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再一次迸发——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向全国发出抗震救灾的号令,中央各部门和各地政府投袂而起,全力以赴救援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强行突破,直奔抗震救灾一线,创下短时间内运兵10万的纪录;全国人民纷纷捐款慰问,奉献爱心。
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规模空前、力度空前、认识统一空前令世人震惊。
举全国之力,不仅是启动一切人、财、物和储备满足抗震救灾需要,还是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最大程度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减少消极因素,其中还包含着中国政府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民主、开放舆论的新努力。这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应对国家重大危机事件的最佳范例。在震后救援的黄金时间里,“救人第一”体现了尊重生命的理念,是举全国之力的思想支柱和共同价值标准,也是政府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多难兴邦,事实印证了恩格斯曾说过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曾举国之强力应对了包括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灾、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等大灾难。
纵览全球,探索应对大灾难的有效模式,正成为各国共同的课题。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胜利,证明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带来的处置大灾难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国面对大灾难的举国应对模式的有效性。同时,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及政治制度,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这样一条举国应对之路。
2013年4月20日,灾难再一次降临四川——雅安市芦山县突发7.0级地震。解放军空军部队和武警部队、国家地震局、交通运输部、卫生计生委等相继启动抗震救灾一级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组织救援。重大自然灾害救援的举国应对,已成为一种自觉、自动的机制。因为灾情就是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