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希望,源于那次赴往未知的伞降
——记汶川地震“空降十五勇士第一跳”李振波
■国防在线客户端记者 赵松岩
李振波在指挥新机和进行新装备试验。
连续一周,58岁的李振波以每天逼近4万的步数占领着好友们微信运动榜的第一名。“我白天都泡在训练场,带部队空降空投训练。”太忙了!”是他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一千多花里,只有一朵在云端开放,一万种伞里,只有一朵在碧空翱翔……”盛放的空中伞花是李振波的微信头像,在熟悉他的人看来,这些符号完全贴合一位老伞兵的人物设定。作为空降空投专家和曾经的全军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把心血全部倾注到了空降空投事业中。他曾跳过空降兵的所有伞型和机型,攻破了空降训练和空降特种装备、空降空投技术上的一道道难关;他曾是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伞降教员;也曾作为总指挥亲自指挥过2005年和2007年我军两次涉外大型演习的空降空投。
虽进行过无数次特种环境下的跳伞、当过无数次空降尖兵,但这位入伍四十年的老兵,却将那一次向死而生的经历深深印在了心里。今年5月14日,距离那次让他终生难忘的跳伞,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年。
“空降兵不怕死,怕的是无谓送死”
许多时候,历史与今天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进入五月,日历再次翻到5月12日,这个哀痛的时间节点让回忆倏忽闪进每一位国人的脑海里。
十年了。
十年前的5月12日,巴蜀之地山崩地裂、山河呜咽、久雨不停,中华大地处处哀思如潮。那个五月似乎从未放晴,但却有人用着向死而生的勇气赴往灾区,扫去了很多人生命的阴霾。
地震发生后,3小时,5小时,10小时……震中汶川、茂县等地与外地失去联系,几十万群众生死不明。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中央军委果断决定,启用空降兵部队。
5月13日凌晨,李振波得到作战值班室的急召。他在心里隐隐有了猜想。在上级宣布命令后,猜测果然变成了现实,这次空降汶川,他将负责此次跳伞的技术保障任务。
难!拿到地图后,李振波吸了口凉气。高山、峡谷、河流,这些空降兵所不希望遇到的降落点此次全部集聚到了灾区,更让人绝望的是,地震后,震中地区已遭到毁灭性破坏,许多未知的危险还在时刻等待着空降队员们去面对。这将不会是一次普通的演习或训练,而是中国空降兵在高原复杂地区,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进行的首次抗震救灾行动。当时,他们已做好了出现三分之一伤亡的准备。
10年前的李振波。
十年之后的现在,李振波依然清楚记得第一次飞抵灾区上空时,无法空降的焦急和无奈。
5月13日早,李振波和战友们飞赴灾区。雨从未停,在8000米高空,飞机仿佛钻进了湿漉漉的棉絮,团团水雾从飞机外掠过。高空零下十几度,浓积云积雨云随处可见,飞机的雨刮器已不能工作。李振波明白,在这样的天气下,机身结冰的可能性骤增,不要说是跳伞,就连飞机的安全飞行都受到了极大威胁,如果高度继续下降,飞机解体的危险随时有可能发生。
想到灾区里绝望又焦急的百姓,没有一个人愿意终止任务。飞行员继续冒险飞行、空降兵开始做跳伞准备,所有人都在寻找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呼吸急促,耳朵不适,第一个要跳伞的于亚宾准备迎接舱门打开后的寒风。然而,机身此时已经结冰,舱门“咯吱咯吱”响了两声,并没有打开。
负责指挥的李振波在机舱里前前后后走来走去,最终由飞行人员请示地面指挥员后决定返航。
半小时后,队员们以最不希望的方式返回到了成都机场,无奈、焦急、遗憾……还没有到达灾区,未完成任务的压力堵在了每个跳伞员的心上。
“我们的任务是侦察、了解、报告灾情,是把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关心传递给灾区人民,我们是去救人的,绝不能做无谓的牺牲,这样对救灾没有丝毫帮助。”尽管情况紧急,李振波的心里也深深明白,自己必须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