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继永的工作是研究无人机作战使用的理论法规,李浩和战友们的飞行探索成果,都会在他那里固化成条文。
“每一次放飞无人机,都要争取消除一片‘无人区’。”杜继永的笔记本上还记录着很多类似那次着陆的飞行情况,“我军无人机起步较晚,在这个全新的领域,我们要摸索的东西太多了。”
杜继永给他的团队制订了庞大的学习计划:水滴工程。看过科幻小说《三体》的他认为,小说中那个绰号“水滴”的星际无人飞行器“堪称完美”。此外,他还有另一想法:水滴穿石,不断探索。
这种探索,在李浩所在部队政委胡斌看来,既要勇于在装备技术上创新,还在于敢从思想观念上自我革命,“一支新生部队的发展,掌握新事物并不难,难的是突破旧思维、建立新观念。”
那年,部队奉命移防。一个焦点出现:无人机是自己飞到新驻地还是从地面拉过去?此前,无人机部队从未有过空中转场的经历。
“我们不是会飞就行的普通无人飞行器操纵员,而是要驾驭无人机时刻准备打仗的。”顶住压力,李浩和战友用一套精准详细的转场方案说服了众人。转场那天,当无人机平稳降落在新的驻地机场时,大家一片欢呼。
这些年,凭着自我革命的劲头,李浩和战友广泛开展无人机作战理论技术研究,完成了60项重点课题研究,填补了我军无人机作战领域的诸多空白。
当前,李浩所在的部队承担着我军新型无人机的性能鉴定、作战试验等任务,不断改装接装、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将成为常态。
未来,他们的前方仍有大片的“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