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为人处世之道,崇尚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压力面前可学“橡皮轮胎”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免不了时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来自领导的不当指责、同事的不友善行为,尤其使人心生不快和烦恼。压力之下,如果毫无反应,学阿Q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麻木不仁,很容易变成软弱可欺、谁也不把你当回事的无用之人。相反,如果你遇到一点压力就过度反应,一听批评就跳,谁对我不友好就和他翻脸干仗,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四面树敌,让你没办法在这里再待下去。
明朝政治家张居正,在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担任内阁首辅10年,推行“万历新政”,实现了富国强兵安边的政治抱负。史学家朱东润总结他的成功之道,认为很重要的是得益于张居正的“橡皮轮胎”性格,即在压力面前有反弹,但不轻易决裂。张居正的这种“橡皮轮胎”性格,是古代哲人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一种中国智慧。中华文化的为人处世之道,崇尚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太柔,则沦为软弱无能,被人欺负。“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太刚,则易招致剧烈冲突,悲剧频生。“刚则易折”。老子形象地说过,人的牙齿是身上最硬的东西,但掉得最早;舌头是最软的东西,却始终转动自如。结论是“柔能克刚”。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橡皮轮胎”性格确有其可取之处。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始终充满着矛盾斗争,在矛盾斗争中保持相对稳定,并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与人相处也必然会有矛盾纠纷,处理人际关系同样是在矛盾运动中对立统一的过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矛盾斗争的方式,有时是一般的摩擦,有时是比较激烈的冲突,有时是非常剧烈的对抗。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同志对如何解决党内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处理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的矛盾纠纷,应当按照这样的原则办事。遇到领导的不当批评或同事的不友善之举,要做出适当反弹,但不要轻易决裂。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一旦撕破脸皮,伤了感情,想要和好如初是很难的。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实事求是作出解释说明,善意地提出批评意见,力求消除误解和敌意,保持和发展良好的相互关系。
不轻易决裂,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不决裂。当条件、性质发生变化时,该决裂的还是要决裂。如果向你施加压力的人完全是敌意的,而且是不可缓和的;如果他已经是彻底变质的坏人,与他的矛盾冲突是原则问题,是大是大非之争,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果断划清界限,坚决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