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辛平:一片热土的重生 一支军队的重塑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解辛平责任编辑:薛妍
2018-05-15 11:02

汶川抗震救灾10周年,一代少年的10岁与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10年相交,中国汶川和人民军队一起迎来重生重塑、梦想起飞的新时代。请关注今天《解放军报》刊发的解辛平文章——

一片热土的重生 一支军队的重塑

——写在汶川抗震救灾10周年之际

■解辛平

审视重大历史事件,离不开时间的沉淀。

时间是可以触摸的——

汶川,映秀。一座汉白玉雕成的破碎时钟,永远定格在这悲恸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时间是可以聆听的——

汶川,八一小学。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青翠的校园,当年在人民军队野战方舱里出生的“地震宝宝”,今天已长成10岁少年。

时间,积攒着生命成长的能量,也蕴含着历史演进的逻辑。

2008-2018,汶川抗震救灾10周年。一代少年的10岁与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10年相交,中国汶川和人民军队一起迎来重生重塑、梦想起飞的新时代。

(一)

“映秀花开了,鸟儿飞来了,人间大爱的地方,洒满真情和阳光……”2018年农历春节前夕,习主席来到汶川映秀镇——

“我很牵挂这个地方,10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

这里,是汶川大地震地理上的“震中”。10年前地震发生后不久,习近平就冒着余震来这里考察抗震救灾情况。

凝视“震中”,有一种情怀,叫“牵挂了10年”。10年了,习主席心中牵挂:灾区恢复重建怎么样?群众日子过得怎么样?

凝视“震中”,有一种欣慰,叫“这里的变化”。在杨云刚家的“博爱新村”豆花庄里,习主席边转磨盘磨豆花,边笑着说:“很练臂力啊,真是越磨越带劲。”

“带劲豆花”,如今成了当地最火爆的一道招牌菜。历经磨难,震中群众的生活散发出温馨的芬芳。这片10年前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的大地,51个重灾区县在废墟上浴火重生,如今家园重建,店铺林立,一片安宁祥和。

习主席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党的领袖、三军统帅心中,“震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寄托着人民对幸福生活、安全生活的向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主席在讲话中百余次提及“人民”:“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深情指出:“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完全彻底为人民奋斗,哪里有敌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震中”,让领袖牵肠挂肚;“震中”,让人民军队舍生忘死。

在漩口中学遗址,习主席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三鞠躬。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在统帅的记忆中,在人民的记忆中,在汶川大地的记忆中,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那些赴汤蹈火的脚步,早已化作热血铸就的丰碑。

——这丰碑,属于“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邱光华机组。穿行在危险的峡谷之中,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开辟航线。危急时刻,以命换命,他们义无反顾。

——这丰碑,属于某红军师实习士官武文斌。奋战在残垣断壁间,这位在请战书上写下“穿上军装,我就不再属于自己”的90后士兵,累倒在泥水里。

——这丰碑,属于年轻的羌族排长陈大桂。地震袭来,山体滑坡,他营救了17名乡亲,自己和藏族新婚妻子却被泥石流无情吞没……

如今,他们牺牲的这片山坡,开满了鲜花。

鲜花盛开,英雄永生。今天,10年前汶川抗震救灾现场的照片,在网络上再次刷屏。网友们发现,那些令人震撼让人泪目的照片里,“迷彩色是主色调”。

今天,在人民军队的行列中,又走来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张超,边防连连长杜宏,维和战士申亮亮、李磊、杨树朋,抗洪勇士刘景泰……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些人民军队新时代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付出鲜血乃至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一幅幅融入历史记忆的画面,回应着领袖讲话中一次次提及的“人民”二字,诠释着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宗旨。

在四川战旗村,正在照全家福的一位老人握着习主席的手激动地说:“您是我们的好领袖,中国人民的福星。”习主席答道:“谢谢,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习主席多次挂在嘴边的话,浓缩着党的领袖的人民情怀。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这句无数官兵挂在嘴边的话,浓缩着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人民情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