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威华在汶川地震救援现场。梅清海 摄
明天就是汶川地震发生整整十周年了。
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我曾有不下十个硬盘存档资料,其中标签为“2008年抗震救灾”的移动硬盘,尘封近十年未打开过。究其原因,是对生命敬畏,亦或内心脆弱。
十年前,我在白求恩军医学院担任新闻干事,曾作为心理支援队的一员参加过汶川地震的救援,在灾区我看到的不止是受灾群众身体的伤痛,还有他们心理所留下的创伤。

震后映秀镇。高建全 摄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十几万救灾部队官兵临危受命,陆续奔赴灾区实施救援。
前方消息不断,后方每个人的心也悬着。师生的请战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学校各级领导案头,有满头白发的专家教授,有家在四川的年轻学员。
“我要去救灾!”这是当时大家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