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脓肿脓液排出及中药治疗方法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汤楚华责任编辑:柴潇
2016-11-17 09:12

汤楚华主任,解放军第306医院,全军口腔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牙槽脓肿又称根尖周脓肿或根尖周炎,是根尖周病的一种类型,根尖周病是指发生于牙根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多继发于牙髓病。由各种因素引发的牙髓炎症如没能有效地治疗炎症会从冠部牙髓向牙根方向扩展。当牙根内的感染通过根尖孔作用于牙根周围组织时,就导致根尖周炎,再不治疗控制根尖周炎很快会发展到化脓期,即牙槽脓肿。

根尖周炎早期只有不舒服、麻木、渗出发胀感,此时再不治疗很快会发展到化脓期,即牙槽脓肿。有些牙槽脓肿由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引起。形成牙槽脓肿时会有剧烈的持续的疼痛。患者感觉伏起松动即使不经意的轻触也会产生剧痛。常因疼痛加剧影响进食睡眠,还可伴有发热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的可在相应的颌面部出现感染,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压痛,面部变形。脓液会由根尖向周围组织如唇,颊,舌侧黏膜等处排出,脓液排出后疼痛减轻。患病牙齿牙髓无活力,垂直叩痛明显,根尖部唇颊沟变浅,伴有面部肿胀,可伴发热。多可追问出患牙有牙髓病史、反复肿胀史,或牙髓治疗史。

(一)通过骨髓腔突破骨膜、黏膜或皮肤向外排放

炎症细胞自根尖附近的牙槽骨骨髓腔迅速在牙槽骨内蔓延,脓液穿过骨松质到达骨外板再通过骨皮质上的营养孔到达骨膜下。由于骨膜坚韧、致密,不易穿破,脓液在此处积聚,造成局部压力增高。此阶段称为骨膜下脓肿阶段。当骨膜下的脓液积聚达到相当的压力时,骨膜破裂,脓液流注于黏膜下或皮肤下,构成黏膜下脓肿或皮下脓肿。最后脓肿破溃,脓液排出,急性炎症缓解,转为慢性炎症。

上述排脓方式是急性根尖周炎最常见的典型自然发展过程。这种排脓途径较为复杂,并常伴发颌面部蜂窝织炎。脓液突破的方向及破口的位置与根尖周组织的解剖关系十分密切,临床上可见到以下4种排脓途径。

1.穿通骨壁突破黏膜。牙槽骨唇、颊侧的骨壁较薄,一般情况下上颌前牙、上颌后牙颊根以及下颌牙多从骨的唇、颊侧穿出,在口腔前庭形成骨膜下脓肿或黏膜下脓肿。若患牙的根尖偏向舌(腭)侧,或为上颌后牙的腭根,脓液则可穿过舌、腭侧骨板在固有口腔中排脓。破溃于口腔黏膜的排脓孔久不愈合则形成窦道,称为龈窦。

2.穿通骨壁突破皮肤。有少数病例根尖部的脓液不在口腔内排脓,而是穿通骨壁后绕过龈颊沟从皮肤排出,久之形成皮窦。如下颌切牙的根尖脓肿有时可穿通局部皮肤,形成颏窦;上颌尖牙可见有于同侧眼眶的内下方皮肤排脓,形成面窦;下颌磨牙的根尖部脓液也可排放于颊部皮肤,形成颊窦。

3.突破上颌窦壁。上颌前磨牙和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相毗邻,当上颌窦处于低位时,上述牙尤其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二磨牙的根尖部分就可能被包被在上颌窦当中。此时它们若发生根尖周炎,可累及上颌窦而并发上颌窦炎,甚至其脓液有可能穿通薄层上颌窦壁向上颌窦内排脓。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4.突破鼻底黏膜。当上颌中切牙的牙槽突很矮而牙根又很长时,其根尖部的脓液排放有可能在穿通唇侧骨壁后,继续沿骨膜上行而流注于鼻底黏膜下形成脓肿,破溃后向鼻腔内排脓。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排脓途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