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俊海,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外科。
概念: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
(一)按范围分类
1、全身性水肿
液体在组织间隙呈弥漫分布,如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肺源性水肿。
(1)心源性
风湿病、高血压病、梅毒等各种病因及瓣膜、心肌等各种病变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病因:主要是右心衰的表现。
特点:①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②活动后明显;③休息后减轻或消失;④凹陷性水肿。
发生机制:①心输出量减少;②静脉回流障碍。
(2)肾源性
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衰竭期、肾动脉硬化症、肾小管病变等。
特点:①首先出现在组织疏松的部位,眼睑和颜面水肿,后扩展至全身水肿;②晨起时最明显,活动后逐渐减轻;③常有尿改变;④高血压、肾功能损害表现。
肾炎性水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病性水肿: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3)肝源性
肝硬化、肝坏死、肝癌、急性肝炎等。
特点:①主要表现为腹水;②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渐向上发展;③常伴有黄疸、肝脾肿大、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体征。
(4)营养不良性
分类:①原发性,食物摄入不足,见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如严重灾荒)所致的饥饿;②继发性,见于多种病理情况,如继发性摄食不足(神经性厌食、严重疾病时的食欲缺乏、胃肠疾患、妊娠呕吐、口腔疾患等)、消化吸收障碍(消化液不足,肠道蠕动亢进等)、排泄或丢失过多(大面积烧伤和渗出、急性或慢性失血等)以及蛋白质合成功能受损、严重弥漫性肝疾患等。
特点:①常从足部逐渐蔓延至全身;②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
(5)妊娠性
妊娠后半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
(6)内分泌性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醛固酮分泌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7)特发性
该型水肿为一种原因未明或原因尚未确定的(原因可能一种以上)综合征,多见于妇女,往往与月经的周期性有关。
2、局部性水肿
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如血栓性静脉炎、静脉回流受阻、淋巴回流受阻、炎症水肿。
(1)原发性
淋巴性水肿(先天性淋巴性水肿、早发性淋巴性水肿),继发性淋巴性水肿(肿瘤、感染、外科手术等)。
(2)静脉阻塞性
肿瘤压迫或肿瘤转移,局部炎症、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等。可分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以及其他静脉阻塞。
(3)炎症性
最常见的局部水肿,见于丹毒、疖肿等。
(4)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性荨麻疹、血清病以及食物、药物、刺激性外用药等。
(5)血管神经性
属变态反应或神经源性,可因昆虫、机械刺激、温热刺激或感情激动而诱发。部分病例与遗传有关。
3、积水
液体积聚在体腔内,如胸腔积水、腹腔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