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外研究显示,跳舞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平衡能力、促进大脑健康,还能愉悦心情、提升生活质量,尤其能增加老人的晚年幸福感。
老人跳舞好处多
1、平衡好
巴西里约热内卢州联邦大学研究发现,中老年人连跳三个月交谊舞,每周三天,每次半小时,其平衡能力可改善50%,这对于预防中老年人因跌倒引发的骨折有明显作用。
2、柔韧佳
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授苟波认为,跳舞能提高人体柔韧性,良好的柔韧性会减少运动受伤的概率。
3、肌力壮
跳舞会增强肌肉力量,增加耐力,还可改善体型。经常跳舞还能舒活筋骨,减少因运动不足而导致的腰酸背痛等问题。
4、心肺强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系教授陆一帆表示,长期坚持跳舞,可以增强肺活量,加强心脏储备能力,还能增强身体抵抗力,降低罹患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5、脑力棒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跳舞能让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下降76%,优于其他各类体育项目。还有一项研究表明,与舞伴的配合以及彼此间的身体接触能改善已患病人群的运动能力。
6、心情好
跳舞是一项集体活动,能帮助中老年人广交新朋友、联系老朋友,增加社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大家一起聊天可以驱走内心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跳舞让身体机能得到改善,可无形中增强自信心。

跳舞虽好,但要适度
中老年人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运动能力以及兴趣爱好选择舞种,原则是,随年龄增加,运动强度需要适当降低。
1、50岁—60岁 求乐
该年龄段的老人心肺功能相对较好,可以选择节奏稍欢快的舞蹈,比如探戈、恰恰舞、交谊舞等。运动幅度和频率可以稍快,达到中等强度运动,每天1—2小时即可。
2、60岁—70岁 求柔
六七十岁的老人可选择扭秧歌、扇子舞等舞蹈,动作较为柔和,对腰、膝、踝等关节造成的冲击较小,可避免运动疲劳性损伤的发生。运动时的目标心率可以用“170-年龄”来计算,有锻炼基础者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5—10次/分钟。
3、70岁以上 求动
最好选择慢三、慢四、太极舞等舒缓柔和的舞蹈,老年人应避免突然的大幅度扭腰、转髋、下腰等动作,以防发生关节、肌肉损伤或骨折。

老人跳舞要避开的“雷区”
1、切忌空腹或饱餐后跳舞
空腹跳舞容易出现运动性低血糖,而饱餐后立即跳舞会影响消化功能,可能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所以,饭后一小时跳舞比较合适。
2、跳舞切勿贪快
跳舞前要先做5—10分钟的热身运动,如慢跑、拉伸。运动时循序渐进,不要突然增加强度和运动量,累的时候停下来休息几分钟。
3、不要带病跳舞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跳舞前要与医生沟通。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者,不可贸然跳舞。
4、不要酒后跳舞
酒后兴起而舞,会使心跳加速、血管扩张,可能诱发心绞痛、脑溢血。
5、选好场地
老人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地方跳舞,远离公路或空气污浊的环境,避开雾霾、雨雪、大风等天气,要选择空气流通、人员较少、地面防滑的场所,时间安排在下午或傍晚较好。
6、不穿硬底鞋
中老年人跳舞最好选择有较好缓冲、支撑、保护功能的鞋子,如运动鞋或鞋底稍厚、较软的皮鞋。
7、及时增减衣服
老人要根据天气和身体反应及时增减衣服,同时补充水分。出汗后要及时擦干,不要马上喝冷饮、吹电扇、空调。秋冬季节跳舞,不要随意脱衣,以防感冒。
8、泡脚 泡澡不可少
每次跳舞结束后,可做一做拉伸运动。回家后,可通过洗澡、泡脚、按摩等方法减轻疲劳。如果第二天出现明显的脉搏加快、腰酸背痛、精神不振等情况,要适当休息,减少跳舞的强度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