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开展“现地教学” 新学员“触碰”红色军医精神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燕燕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11-11 10:51

一尊“红军菩萨”,牵引一种血脉传承

学员:“菩萨”?分明是迷信啊,菩萨显灵才会吸引那么多的香火。如果没有香火,我们是不是会忘掉那座坟茔?

教员:“菩萨”,看似迷信的字眼,到底是怎样的入骨深情,才会让老百姓把一个小红军当菩萨看。

十月,遵义红军山,300公里长途拉练的起点。此时,展现在500多名新学员眼前的,是一尊女红军卫生员铜像和“红军坟”,铜像前香火不绝。当地百姓口口相传,只要摸摸铜像,就能得到这位“红军菩萨”的福佑,健康平安。

“该红军卫生员与第三军医大学有着不解之缘。1965年,我校原校长钟有煌带领学员拉练到遵义,听说当地有一座受百姓供奉的无名‘红军坟’,经多方考证,发现正是1935年长征到达遵义后失散被害的战友龙思泉。近几年,学校又多方考证,围绕“红军坟”挖掘整理出“六坟三代”的故事:六坟——立坟、祭坟、护坟、迁坟、考坟、圆坟;三代——龙思泉烈士牺牲地三代村民和当地群众一直在祭拜和怀念着他,三代有师徒关系的雕塑家先后两次为他塑像,三代三医大人接续考证他的事迹,找寻他的亲人,为他立碑塑像,续写“红军坟”的故事。”教员田文捷站在铜像前现场授课。

丹心昭日月,英灵垂千秋。从红军卫生员龙思泉到开国将军傅连璋,从“红军坟”到“红医传人”,从“迷信”到“景仰”,教员的生动讲解和现场崇高肃穆的氛围,把学员们带回到遥远的战争年代,切身体会到人民对红军的敬仰和思念。

“时代在变,而这种基因永远不变,这股血脉仍在传承,几十年来三医大涌现出了一大批新时代的红色军医,他们心中装着的是病人、是责任、是信念!”教员如是说。

“红军山,这里是我们弘扬红色军医精神的起点,我愿意接受300公里磨砺意志品质的挑战!”学员们如是说。

一座如铁雄关,鼓舞一股战斗士气

学员:这样的徒步行军,它的意义在哪里,难道只是作为军校对待新生的固有“程式”?

教员:这样的“程式”,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激发战斗精神。站在这巍巍雄关之下,相信你们同我一样,有一种感触油然而生。

新学员经过长时间行军,来到了娄山关。娄山关地处黔北咽喉,山下那九曲回肠的盘山公路,依然凸显着这道关口的绝地雄风;山顶那坍塌残存的堡垒,依然提醒着大家,在这如画的风景中,千年战场的烽烟犹在。红军的娄山关之战,使它成为了共和国历史上一道无法绕过的红色山关。

学员们列队站在红军纪念碑前,聆听教员肖军关于“战斗精神”的“现地教学”。

“眼前的这座红军战斗纪念碑,高11米,宽6米,碑体为两根并立的巨柱,顶部为斜尖,形似两把刺刀,既刻画了娄山关群峰刺天、中通一线的险峻形势;还蕴含着红军“二渡赤水”、二克娄山、二占遵义的军事行动;更象征着红军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如今,这座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青山翠谷之中,默默地见证着当年那段烽烟激荡的岁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的故事,在大地上传扬,在时光里穿梭;红军的精神,在血管里流淌,在心里头铭刻。刚走进军营的“95后”,将在接下来的10多天,接受一个又一个演练科目的考验、一个又一个困难问题的挑战。

一所纪念展馆,砥砺一颗报国之心

学员:这个时代,诱惑这样多,人心浮躁,该怎样让自己的心落下根?

教员:老一辈,最让我们羡慕的,不是他拥有理想,而是坚守理想;最让我们敬佩的,不是他一生的卓越贡献,而是他对得失的淡然。

“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300公里野营拉练,成功迈出了军旅人生的第一步,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接下来,大家即将展开军校大学生的全新生活,即将走进医学的神圣殿堂。成长为一名“又红又专”的红色军医,这是同学们孜孜以求的梦想,在追逐和实现梦想的漫漫征程中,究竟应该怎样去攀登医学科学的高峰呢?”这是教员汪杰在江津聂荣臻元帅纪念馆开展“现地教学”的开场白。

4米高的“聂荣臻元帅”铜像引起学员们的注目。汪杰教员从人生理想、战略思维、工作作风、优秀品格等四个方面,向学员阐释了聂帅是如何在组织领导科技攻关的实践中,战胜一个又一个严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一个前进的时代,需要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需要积极进取的意志。聂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发进取!让我们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以优异的成绩书写实现强军梦的精彩人生!”

现场的冲击和精彩的授课,使学员们将校史联系起来,老一辈红色军医在戈壁沙漠、世界屋脊树立的标杆,更成为后来者远航的灯塔。

“身边的红色文化是一座铸魂励志的精神富矿,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贵资源。只有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不断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军医文化,才能真正使传统精髓融入官兵血脉,成为自觉行动。”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主任潘舰萍教授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