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音乐治疗,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它是音乐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流派。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如今,我国的音乐治疗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但作为一种“非常治疗手段”,如今在大部分国人眼里仍很新鲜。
时间:2015年11月初
地点:第三军医大学音乐教室
授课者:第三军医大学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李瑾怡讲师
学员兼体验者:全军心理骨干
同学们跟着音乐翩翩起舞
伴着欢快的波罗涅兹舞曲,在教员李瑾怡的调度下,28名互不相识的男女学员分别列成两路纵队,从教室的两端相对而行,两路纵队在偌大的教室中央第一次相遇,两两对应的男女学员相互击掌,并彼此报以微笑;两路纵队行至教室两端,一转身,再次相对而行,第二次相遇,对应的男女学员相互握手;如此循环,第三次相遇,男女学员开始试着相互协调肢体动作,最后成对在音乐声中起舞……
被特邀参加此次体验课的学校干部轮训大队政委翟根红大校,刚开始跳舞时特别紧张:“我是个‘粗人’,这样的事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这个曾在青藏雪线服役多年的军人,踩不住乐点,显得跌跌撞撞,但随着音乐的流淌和大家的鼓励,还是慢慢放开,一点点进入状态,脸上的红晕渐渐褪去,嘴角扬起笑容。
肩上扛着“一毛三星”的年轻男学员,对面站着的是一位扛着“两毛二星”的“大姐”。身份级别无形产生的压力,让这个男学员在初起舞时,便潜意识地将掌心朝下,扣住年长舞伴的手,形成了一种“女性姿态”。很快,在音乐营造起的欢快的氛围中,这个男学员越跳越主动,一个流畅的回身,他抽出手来,掌心朝上,握住了舞伴的手,之前的羞怯与心理障碍已经荡然无存。
从击掌到共舞,从陌生到熟悉,不论男性还是女性,无论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无论职级、军衔高低,在波罗涅兹舞曲的黏合下,都回归到“无压”状态,建立了愉快轻松的关系。
“在集体的音乐活动这种安全而无威胁的人际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途径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念、思想。音乐治疗中的各种音乐活动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功能水平的患者,使他们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的体验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形成和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学员徐文佳已多次体验“音乐治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