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誉最好的血透中心这样炼成

——记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医护团队

来源:文汇报责任编辑:郝思嘉
2015-11-02 10:59

深夜时分,病房的灯已经关了,为了方便护士扎针,又不打扰其他病人休息,迟到的患者用手机为护士照明。 张挺

内科医生“造瘘”技术吸引外科医生学习

对于血透病人来说,血管通路是维持血透的“生命线”,由于反复穿刺、感染、压迫和动脉硬化等原因,容易出现血管内瘘堵塞,威胁患者生命。

为了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上个世纪90年代,长征医院血透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带涤纶环的深静脉留置导管、人造血管搭桥建立动静脉内瘘等高难度血管通路研究,一次次为濒临死亡边缘的患者打开了生命通道。然而在当时,为病人实施血管造瘘术属于外科手术,并且风险高、难度大,一般外科医生都“退避三舍”,很多血透病人就是因为得不到及时“造瘘”延误了治疗。

于是,血透中心决定自己来干“造瘘”的活。内科医生们一头扎进实验室和动物房:“我们不仅要做,还要比外科医生做得更好!”从动物实验到显微外科实验,医生们终于掌握了“造瘘”的核心技术,经过多年的磨练,如今,肾内科的医生个个都是“造瘘”高手,副主任叶朝阳的“造瘘”绝技更是闻名全国,吸引了许多外科医生前来学习。

工程师“坚守阵地”近30年

血透机是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人工肾”,代替肾脏对血液中的毒素进行净化。在血透中心护理团队中,除了医生和护士,还有一支由3人组成的工程师小组,负责夜以继日地守护“人工肾”。

为了确保血透机的正常运行、保证病人的安全,张斌每天都会提前一小时赶到医院,仔细检查每一台设备,双休日也不例外。为了熟悉的病房和机器,他宁可三次放弃发展机遇。近30年间,病人换了好几拨,血透机也更新了一茬又一茬,从最初的两台到现在的100台,张斌始终坚守在这方100平方米的阵地。

“90后”工程师李维扬则告诉记者,病人血透效果是否理想,从技术角度讲,水质非常关键,“我们这幢楼下就有大型的水处理设备,对透析用水进行过滤、直供。要确保水质超纯净,血透正常进行,必须要对仪器盯紧点。”在病人做血透期间,工程师们也会和护士一样,定期观测血透仪的运作情况,“哪个机器报警灯亮了,立刻就要去查明问题。”

“有他们在,我们就有安全感。”一位在这里透析了20年的病人的话,给了工程师们最大的安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