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长林(中)和护理人员交流。 傅国林 摄
消化科骨干“转身”筹建肾内科
“我是半路改行的!”上海长征医院第一代肾内科人、现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梅长林教授告诉记者。
上个世纪80年代,梅长林从二军大毕业后留在了消化内科,并很快崭露头角,相继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但就在此时,一个特殊的病人改变了他的从医轨迹。
那是一个尿毒症患者,因为肾功能衰竭,不能正常饮食,长时间的饥饿导致消化道和直肠癌变。患者痛不欲生的呻吟,撕扯着梅长林的心扉。“这个病人群体太痛苦了,连最基本的饮食要求都得不到满足,一定要想点什么办法来帮助他们。”他查阅大量资料,却发现“肾功能衰竭”这个顽症,消化科医生完全帮不上忙。正巧医院当时正在筹建肾内科,梅长林便主动要求转岗。
在许多人眼里,己在消化内科崭露头角的梅长林这次“转身”,无疑是“自毁前程”,但梅长林却从那一天起,把自己的人生与“把患者的生命高高举过头顶”这份信念紧紧交织在了一起。
当时肾内科整体水平在上海处于劣势,总共只有三四名医生、十来张床位和两三台血透机。梅长林“铆”足了劲,努力寻找解决患者病痛的良药。1993年,他从国外学成回国时,将自己节省的上万美元助学金全部买了实验试剂、仪器和英文原版资料,装了整整16箱。正是凭借这些特殊的“行李”,梅长林和他的团队很快组建了国内首个多囊肾病专业实验室,并相继诞生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率先在国内提出了透析患者肉碱缺乏症的概念,首次证实了肉碱缺乏症是促进慢性肾衰竭并发症出现和恶化的重要因素,并据此研制了左旋肉碱口服液和注射液,只要病人在血透过程中及时补充这种口服液或注射液,就能有效地消除由血透带来的不良症状。多年来一直撕扯着梅长林心扉的那个心结,终于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