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腰椎管狭窄症医学科普知识,为什么扯上住房和幸福感,看上去像一篇心灵鸡汤?因为它们之间实在是太相像了。
1949年,英国人Verbiest一提出腰椎管狭窄症这个概念,就把椎管空间的狭小和患者痛苦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了,这恰恰如蜗居造成了人们的痛苦。但是椎管多小就算狭窄?从腰椎管狭窄症一提出来就没有定论,正如没有人能说的清多少平米算蜗居一样。同样被称为蜗居,北京的蜗居比香港的蜗居面积应该大不少。
形容腰椎管狭窄患者一句经典的话就是“症状重而体征少”,症状重即病人的主观感受很痛苦,其典型症状是间歇性跛行,也就是说患者并不是不能走路,坐在那跟好人一样,走一段路后开始腿疼、麻木等,行走的距离大为缩短,最严重的甚至只能走上几步路;体征少是指医生(或外人)所能观察到的神经损伤体征轻微或没有。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坐在办公室里,没人能看出他是从蜗居里出来的,他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不是也是“症状重,体征少”?是不是住的小,就一定不幸福?肯定不是,不然就不会“宁要市里一张床,不要乡下一间房了”。这也很像腰椎管狭窄---即便被医生诊断为椎管狭窄的人,没有任何痛苦的也大有人在。
为了准确判断狭窄与症状的关系,医生们不断探索:从最简单的放射线片上测量椎管前后径、发展到用CT、核磁测量椎管横截面积、硬膜囊横截面积,但是无论怎么增加测量的严谨性和准确性,都不能直接反应患者感受疾病痛苦的程度。有的患者狭窄面积很小却不出现症状,相反有的患者影像学中并无明确的狭窄反而出现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正如最开始我们住房分配是没有严格的面积概念,单位分房也是粗略的分筒子楼、单元房,有了房地产,我们都知道了户型、建筑面积、套内面积(相当于椎管硬膜囊横截面积),但是谁又说的清住别墅的就最幸福?
尽管如此,没有人满足蜗居,都向往豪宅,甚至出现宁可在豪宅里哭,也不要在蜗居中笑的思潮。正如尽管很多研究并没有证实椎管面积直接反应患者感受疾病痛苦的程度,许多腰椎管狭窄患者在接受充分扩大椎管的手术后,还出现间歇性跛行的症状,但手术扩大椎管仍被许多人认为是腰椎管狭窄症的“根治疗法”。
那么椎管狭窄和患者痛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椎管狭窄了怎么不动手术而解除症状?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概念:“千间房屋夜间无外一床安宿,万亩良田一日只需三餐”。腰椎管与神经也是这个道理,人生下来,椎管相对于神经来讲也是很有富余量的,虽不至“千间房屋”,豪宅是称得上的。也就是说,不是椎管一退变、增生,马上就不够用了。冯天有教授提出“椎管可容性”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很多人印象中,椎管是个骨性结构,面积是固定不变的,要想变大,除非手术。正像很多人一提扩大居住面积,就要拆承重墙---这是典型的只顾眼前,不管建筑(椎管)以后是否稳定。其实,同样的房间,家具不同摆放,获的空间就有不同;椎管也一样,无需手术,不同体态、不同腰椎曲线,就可获更大的空间。人体在这一限度内可以进行适度代偿作用。这也是有时一双矫形鞋(另文讲述)就能改善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奥秘。
再有,椎管的退变、狭窄不是一天获得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里面的神经也在不断的适应狭小的环境,用北京话说是变的"皮实",影像上看着椎管很小,许多人仍然健步如飞道理就与此有关。一个朋友说自己对于住房最美好的记忆就是:一家三口住了多年12平米的筒子楼后,搬入单位里分的小两居的那一刻。幸福的感觉不是因为豪宅,是多年筒子楼生活,逐渐磨练了自己对蜗居的忍受力,增加了感知幸福的敏感度。
那么影像学椎管已经明显狭窄,并且临床上确实有严重症状的患者怎么办?
就像幸福感并不是房屋面积决定的一样。同一屋檐下,人和人之间、甚至是人和家具的和谐关系才是生活舒适的关键。对于新医正骨医生来讲,椎管狭窄的临床诊断不能仅凭借影像学诊断,造成症状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椎管狭窄的面积大小,而是与椎管中神经等各种组织是否和谐共处有关。同一屋檐下,和谐相处,靠的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平衡;同一椎管里,神经不受增生、突出和韧带的压迫靠的是脊柱生物力学的平衡。
当病变椎体发生错位(椎体位移),生物力学产生变化,打破了原来各个组织之间的力学平衡,影响到了神经的功能,出现间歇性跛行。当利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纠正椎体错位后,尽管椎管面积不变,但由于增生、突出、韧带对神经根的压力减少或消失,很多患者无需手术,症状就可明显缓解或消失。
本病例为作者博士课题所进行的研究,使用磁共振脊髓成像术(MRM)能够根据观察到硬膜囊内脑脊液充盈改变,直接判断硬膜囊所受压迫及程度。硬膜囊受到压力时,其所含脑脊液受阻减少或消失,这种解剖学特点就决定了其是一个天然的压力感受器。
治疗前MRM椎管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腰椎管狭窄患者由于椎管狭窄硬膜囊中断。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后,MRM椎管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脑脊液通过狭窄阶段使硬膜囊末端明确延长,受压硬膜囊较治疗前明显充盈,由此推测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可以使硬膜囊所受压力减小,从而解除或缓解椎管狭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