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金沙江畔,7条小船和36名船工救了红军。今天,我们的海军已经拥有无数艘万吨巨轮,当年的“船工”还能帮上忙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去年,东部战区海军有一艘2万吨级的大型舰船入列,但是战区内暂无专用的军用码头,怎么办?
“军地联合组织勘察,用民用码头保障新舰船靠泊装卸载!”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航务军代处的建议得到了海军的认可。可是,临时协调民用码头,还要让它能满足军舰的泊装卸载,这要耗费多长时间?当天13时,军代处技术动员处副处长黄浩走入上海某港口;翌日6时新型舰船顺利靠泊码头,并完成实靠实装实卸演练。短短17个小时,在军地合力之下,军舰住进了它的“新家”。
为什么能这么快?该民用码头严格按照国防要求,配备了与大型舰船对接的趸船,并预留了接口。民用码头的国防责任担当,让它在关键时刻没有“掉链子”。这再一次证明:人民群众永远是军队最“给力”的依靠。
地方的物流车驶入了3000多个小、远、散的驻地;地方设计院开发的战略投送港口装卸载VR虚拟仿真系统列装部队;无锡联保中心协调多部门合力打造的空中救援走廊,让部队急重患者能随时打到“空中救护车”;桂林联保中心与20余家地方企业签订采购协议,涵盖办公、生活等3万余种商品,让部队官兵享受到最高可达35%以上的优惠价格。这一件件军民协力的故事,都是一句话的注释——“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过去的几年,军民融合还未像现在这样“亲密无间”,总能感到军民之间有一道“玻璃墙”,融得不透、合得不深。这个症结出在哪里?是地方对军队不热情了吗?可能还是军队在思想上有些“膨胀”了。曾几何时,在军民融合中,部队习惯当“老板”,总有一种“军老大”的思想在里面。若将军队比作一条鱼,那么人民就是它赖以生存的家园。鱼不可脱于渊,军更不可离于民。当部队放下“身段”,去当“合伙人”“会员”的时候,地方的“东风”自然会助其“扶摇而上”。换个思路,军民融合的新局面就此打开。
这一年来,联勤保障部队“换羽重生”,“衙门口”少了,“硝烟味”重了,更增“温度”,更接“地气”。涅槃新生的联勤人,将习主席亲授军旗、亲致训词的荣耀,化为改革强军路上的动力,不负最高统帅的嘱托,不忘强军备战的初心,砥砺前行,以崭新的面貌步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