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的概念”? 军人的家国情怀你真的不懂!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文章责任编辑:李晨
2017-04-25 02:10

军人当有家国情怀

■文 章

家国情怀对军人来讲从来不是空洞的概念,它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和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和军队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反映出当代中国人对“家”和“国”的认知。泱泱中华,悠悠千载,史书万卷,写满“家国”二字。

军人作为国家卫士,舍身取义、公而忘私是武德修养亘古不变的主题。不论是“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还是“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抑或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永远激荡在历史深处的回响,清晰折射出军人舍身报国、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生动地诠释着军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千百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已从一种人文理想定格为一种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在军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国泰才能民安,国强才能民富,军人个体价值的取舍向来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同命相依、同频共振。“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在国家大义面前,舍“小家”为“大家”成为历代优秀军人的共同选择。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牺牲奉献是军人家国情怀最直接的体现。为民族大义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命运而舍弃家庭幸福,是老一辈革命军人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今天,战场的硝烟已经散去,但生与死的考验并未走远,无论在维和的热土,还是在救灾的前沿,炽热的家国情怀依然是军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李向群、武文斌、张国春……这一个个名字犹如一座座灯塔标注着当代革命军人家国情怀新的时代标高。

当前,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正在有序推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关键阶段。置身其中,有的人原本升迁有望,如今却面临事业的天花板;有的原本家庭团圆,如今却要面临两地分居;有的励志献身军旅、建功军营,如今却要面临人生的转场。在利益考量面前,个别官兵难免会心神不宁、心浮气躁,甚至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将心比心,谁不愿事业一帆风顺、谁不想家庭幸福美满?但为了改革强军大业,有些痛必须忍受,有些责任不能逃避。今天不愿用不流血方式填平的鸿沟,将来在战场上就可能用流血的代价来弥补。想赢与能赢、能战与胜战之间还有多少差距,军人就应当有多少付出和牺牲。改革的重要关头,每名官兵都应当多算算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大账,多想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利;主动将个人前途与军队建设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将个人理想追求寄托在对党和军队的大爱和奉献当中,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军队各项事业添砖加瓦。

军人生来为打赢,军人生来有牺牲。历史一再证明,军人一旦被利益得失和儿女情长所羁绊,在国家大义和亲情眷恋的选择面前就会犹豫不决,在危急关头就难以挺身而出。北宋禁军作为国家精锐部队,待遇优厚、装备精良,但平时只养不战,士兵除了舞枪弄棒,就是和老婆孩子悠闲地过日子;将领们则忙于迎来送往,混迹于商贾之间,汲汲于个人私利,结果面对金兵铁骑,竟无法组织起有效防御,最终带来“靖康之耻”。鸦片战争中,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曾经勇冠天下、威震八方的八旗劲旅,军纪涣散、训练废弛,士兵忙于经营副业,将领醉心投机钻营,结果上了战场,许多部队一触即溃。历史殷鉴,值得汲取。

家国情怀对军人来讲从来不是空洞的概念,它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和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和军队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的一代人能享太平,是因为无数革命先辈曾经的流血牺牲和默默付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为了捍卫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为了守卫万千家庭的安宁,革命军人当时刻心怀家国天下,从根本上牢记“为谁扛枪,为谁打仗”,以革命军人应有的境界与作为,不断丰富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