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征兵调研手记:如何让家国情怀成为最靓青春底色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费士廷 苗鹏责任编辑:刘航
2017-07-13 04:14

若无报国志,何以披征衣

■张顺亮

“策马刀弓唱大风,栏干拍遍看吴钩。”每个热血青年的心中都有一个从军梦,横戈马上行,沙场建奇功。

拿破仑说过:“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那么,拿什么点燃这个无悔军营梦,靠什么坚定这个从军报国志?

“日光不经透镜屈折,聚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这个“焦点”,简而言之,就是用家国情怀点燃适龄青年的参军热情,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扛起责任。

“当兵吃粮,领饷养家”,曾是旧式雇佣军队的基本传统制度。我军建立之初,并没有摆脱“官靠薪,兵靠饷”的旧方式,甚至为了吸引士兵,“增加兵饷到二十块现洋”。

结果如何?1936年,毛泽东在与斯诺谈话时,感慨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当时部队的纪律很差,政治水平很低,指战员中有许多动摇分子。”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抗战时期,数万青年辗转万里,冲破险阻奔赴延安,加入“没有薪饷的军队”。正如诗人何其芳所描述:“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无数事实证明,不讲清楚为什么打仗、为了谁打仗,缺乏家国情怀,淡化信仰觉悟,军营就难以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军队也不会凝聚强大的战斗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但青春的奋斗底色没有变,青年的家国情怀不能丢。开展国防教育,或是征兵宣传,都要大张旗鼓地讲大情怀、大道理,不要讲小确幸、歪歪理;要理直气壮地多算一些政治账、国防账,少算一点经济账、个人账。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中华民族素有崇军尚武的优良传统。无论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铮铮誓言,还是“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热血壮志;无论是“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的壮观场面,还是“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去战场”的深情大义,都足以点燃适龄青年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忧国之心。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军事革命风起云涌。从国产航母正式下水,到东风导弹威名远扬;从歼-20横空出世,到直-19呼啸而来;从运-20载荷起飞,到空警-2000腾空万里……我军的武器装备“井喷式”发展,“下饺子”一般列装,越发需要新鲜的血液、高端的人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没有青春的力量、无敌的血性,战斗力难以为继,强国强军也就无从谈起。

“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青春因奉献而精彩,梦想因担当而绚丽。放眼军营,不管是翱翔蓝天的天之骄子,还是默默奉献的基层官兵;不管是乘风破浪的海军将士,还是戍守边关的边防军人,都把个人梦想汇入强军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走进军营,青春就有安放之地,“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收获的花瓣将撒满奋进征途。

“男儿不展风之志,空负天生八尺躯。”点燃梦想,激越青春,让广大有志青年在最绚烂的年华里参军报国、献身国防,圆心中梦想,成快意人生。这是广大青年之期冀,也是强军兴军之必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