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士陈怀民,从镇江走出的空战英雄
“很遗憾,我从来没能见上叔叔一面,”陈德回忆道,“但是叔叔的英雄事迹伴随着我长大。我的父亲、姑妈和爷爷奶奶都以他为傲。”
陈德的父亲陈天和,是陈怀民的兄长,兄弟之间的情谊非常深厚:“爷爷陈子祥是镇江人,我父亲和叔叔都生在镇江,长在镇江。”白莲巷29号是陈氏家族的故居,直至1937年12月镇江沦陷后,一家人才被迫背井离乡,来到武汉避难。
在陈德童年的记忆里,自己对这个未曾谋面的叔叔并不陌生:“小时候的家里,有两只樟木箱子,外面用一幅画裹着,箱子里面藏着叔叔的勋章和佩剑。爷爷奶奶经常望着箱子出神。”
天气晴朗的时候,奶奶会把那幅画拿出屋外晾晒,她告诉陈德,这幅画上画的是四二九空战的场面,而“画布”本身,是当年陈怀民撞机牺牲时身上所披裹的降落伞。“降落伞是黄色的底面,材质像缎面一样,在阳光下泛着光。”
可惜,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遗物都散失了。陈德通过QQ视频,指着摄像头里的箱子说,“大的物品就只有那两个箱子还在,其他还留存了一些当年的历史照片和资料。”
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1号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条珍贵的手链和一副手套,这两件文物是陈怀民送给妹妹的礼物。手链是陈怀民在中央航校毕业时专门为妹妹打造的,正面中央印着中央航校校徽,背面刻着“毕业纪念,1936年5月天民赠”字样。陈德告诉记者,陈怀民原名陈天民,参军后改名怀民,意思是将来要有所作为,爱国怀民。四二九决战前夜,陈怀民将自己的一副航空手套留给了妹妹。不想,第二天就阴阳相隔。
多年来,陈德一直致力于追溯和还原陈怀民的生平事迹,以此向世人展现一段完整的历史史实。“其实四二九空战并不是陈怀民第一次撞毁敌机。早在台儿庄战役中,叔叔就击落两架战机,并撞毁了一架敌机。”
陈德曾联系上陈怀民的战友张光明,台儿庄战役中,张光明曾与陈怀民并肩作战,两人先后因飞机中弹只能跳伞。“张光明当时先一步跳伞成功,落入了一个村庄,但不见陈怀民的踪影。张光明便和村民们顺着叔叔跳伞时的大致方向进行搜救。”最后在水塘里找到了昏迷的陈怀民。
1937年9月,日军出动百余架飞机大举轰炸南京,陈怀民奉命警戒浦口上空,正遇日军驱逐机4架。他以一敌四,数分钟即击落敌机一架。陈德回忆说,当时,我叔叔紧追不放,不料陷入另外一个敌机群的火力网。叔叔的飞机油箱不幸中弹,他通过迫降的方式甩开了敌人,但由于身体被弹出座舱,受伤严重,后经江浦县高望镇农民救护,把他送往南京中央医院治疗,他才脱离危险。后来我爸爸去看望他,他说:“打仗就不能怕死,我上了天就没有准备活着回来,否则,作战中就会挫伤自己的意志。”
“叔叔的英年早逝让我们很痛心,但全家从不后悔支持他的行动。”在陈德看来,陈怀民是一个敢想敢做、极具行动力的男子汉,多次的死里逃生并没有让他在敌人面前退缩。在决战前的一晚,陈怀民回家看望亲人。面对母亲的担忧和挽留,流下了泪水的他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打仗必然有牺牲……我是为了国家和老百姓而死,死得有价值。”
战争让两个国家的人民都遭遇到了巨大的磨难。陈难作为烈士妹妹,对于战争的情感十分复杂,她同情着被军阀拖入战争深渊的无辜的日本百姓,也痛恨着造成了中华民族巨大伤痛的日军侵略者。2007年,这位传奇的女士安然离世,为后人留下了宽容坚韧的精神遗产:“珍惜和平,不忘历史。我们能够原谅错误,但绝不忘记它们所带来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