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怀民用过的箱子。
三封“和平”信,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寻找
抗战史研究学者郭迅告诉记者,四二九空战后打扫战场时,人们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的衣袋中发现了一封信和一张照片,这是他妻子美惠子写给他的家书。“做了飞行士的妻子,总是守着孤凄的日子。所以我时而快乐,时而悲痛,内心深处尽是在哀泣着……”信中还提到了两个孩子, 字里行间流露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对丈夫安危的担忧之心。对普通人民来说,战争带来的伤痛,不分彼此。
陈怀民的惊天一撞,让亲人垂泪。本名陈天乐的妹妹,也因此改名为陈难。看到这封来自东洋岛国的家书,陈难的心情难以名状。她痛恨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罪行,但照片上美惠子双眼露出的哀怨、担忧和思念,也让她陷入沉思: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样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深的痛苦,中日两国人民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制止这场罪恶的侵略战争。
念及此,陈难提笔给美惠子写下了第一封信,“我告诉你,我家里的父母都非常深切地关怀你,像关怀她的女儿一般不带半点怨恨。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着,心和心相印着,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祝你为全世界的和平而奋斗!”
郭迅通过查阅史料告诉记者,陈难的信公开发表后,媒体用多国语言向世界广播,掀起了全世界反法西斯的舆论热潮。陈难继承哥哥的遗志,从军抗日。1939年在重庆,周恩来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接见了陈难,并对她说:“你哥哥陈怀民为国捐躯,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你给美惠子的信,我看了,写得好,不只是写给美惠子的,也是写给日本人民的。”
不过,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对信息的封锁,美惠子当时并没看到这封来自异国的信。 1988年4月29日,正是陈怀民烈士牺牲50周年纪念日,年逾七旬的陈难千里迢迢从长沙赶到南京,在航空烈士墓前为哥哥献上花圈。这天,陈难又一次挥笔,为美惠子写了第二封信。但由于年代久远,又没有美惠子的确切地址,这封信一直无法投递。
1990年,经多方协助,美惠子终于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知晓了这一切。原来,美惠子和高桥新婚后不久,高桥就随军出战。此后,美惠子改嫁、搬家,对异国他乡的寻找一无所知。当读到陈难跨越50年写下的两封信,71岁的美惠子泣不成声,请人转达她对陈难的感激之情。
陈难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给美惠子写下了第三封信,“美惠子女士,尽管我们俩的国籍不同,远隔海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让我们像亲姐妹一样,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作出贡献!”
不幸的战争,让陈难与美惠子都失去了亲人。陈难以中华儿女特有的宽阔胸怀,抚慰一位异国妇女心灵的创伤,表达了世界人民共同反对法西斯和祈愿和平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