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从一张发黄的光荣证书找起——
“为烈士立碑,让精神永存”
■钟宏娇 本报特约通讯员 朱小强
绿筠庵内烈士墓前吊唁群众络绎不绝。钟宏娇提供
这些日子,平日里静谧且鲜有访客的绍兴市绿筠庵突然热闹起来。每天都有市民专程找来,向院内新立起的朱金海烈士纪念碑献花。朱金海就是从去年10月起,让绍兴军民寻找了近半年的一张60多年前的光荣证的主人。
绿筠庵位于浙江绍兴上虞区东关街道凌江村,是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尼姑庵。去年10月,绿筠庵主持净齐拿着一张发黄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找到街道退休干部任敖水,希望能帮这份证件找一个归宿。她详细讲述了纪念证的来历:1947年,庵里曾接纳并帮助过几名受伤的解放军官兵,其中就有朱金海。30多天后,他们痊愈重返战场。1955年秋,一位乡干部来到庵里,称收到朱金海的光荣证,但没有找到他的家人,联想起他曾在庵内疗伤,也许有人知道他的情况,就把光荣证送到这里。
这是一张签署于1955年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正面写着“查朱金海同志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落款处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和毛泽东主席的签名。纪念证的背面清晰地记录着,朱金海于1945年参加革命,1947年8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拿着光荣证,任敖水等人很是激动,决心帮助烈士找到亲人。他们一方面联合东关街道的几位文史爱好者,到区民政局、区新四军研究会、区乡贤研究会寻找线索,一方面求助新闻媒体。在媒体的跟进采访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为烈士寻亲的队伍中:在区民政局,热心的工作人员一份一份查找档案,并向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发函求助;在区新四军研究会,会员郑建芳四处打听,翻看各种相关材料,终于找到一个线索——朱金海烈士的老家可能是上虞区永和镇。于是,84岁的东关街道保驾山村居民陈维昌两次到永和镇探寻,终于,找到了朱金海烈士的哥哥朱立金的后人。
“为烈士立碑,让精神永存!”清明节前夕,上虞群众自愿捐资为朱金海烈士建造了一座简易烈士纪念碑,碑址就选在绿筠庵的院内。如今,这座纪念碑静静矗立,向每一位拜谒者讲述烈士的牺牲奉献和一座城市为烈士寻亲的故事。
点评:
为了纪念,更为了传承
■张和芸
团圆、寻找、感恩是最能打动人的主题。正因为此,央视推出寻人节目《等着我》以来,收视率屡创新高,连续登顶周末黄金档。上面两则也是寻亲故事,只不过,帮助的对象很特殊——已为国捐躯长眠九泉的烈士。与烈士素昧平生的群众热心追寻,留下和还原的是一段血与火的红色历史,更是一种精神和情怀:壮士可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而后人会铭记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征程上的每一次牺牲、每一滴热血、每一位英灵。不忘初心,将烈士之志薪火相传;坚定信念,沿复兴之路阔步向前!
本文刊于《中国国防报》2017年4月2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