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上的文物故事,哪一个让你泪目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董玥责任编辑:董玥
2017-04-18 10:17

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着实让那些“藏在深宫人未识”的文物火了一把,其实在这之外还有很多军事文物,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可一点儿也不逊色。近两年,《解放军报》中刊登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物故事,如见证斯诺与毛泽东革命友情的红军帽,郭永怀空难中舍身护住的手稿…… 

博物馆里的那些“特殊”藏品

一张母亲用帕子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布币
 
布币  1935年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发行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35年3月,12岁的杨世才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即将开始长征。杨世才母亲连夜辗转来到红军所在的旺苍坝。母亲上前拉着儿子的手就要带他回家。可杨世才硬起心肠拒绝了母亲,他说:“老百姓说我们红军是天底下最好的军队,我要跟着队伍走,实现推翻反动阶级的愿望!”

看到母亲憔悴的脸上挂着泪珠、脚上破了口的草鞋满是泥巴,杨世才从衣兜里掏出仅有的这枚布币,塞进母亲手里,让她作为回家路费。“娘,等我们胜利了,我就回家看您……”

目送孩子踏上征途后,杨世才母亲返回家乡。此后,尽管生活千难万难,但母亲一直没舍得花儿子留下的那枚布币,而是将其当做对儿子思念的寄托。

1950年,四川解放,阔别了15年的杨世才母子终于得以在胜利后重逢。“你们当初的理想终于实现了。”年迈的母亲激动地拿出用帕子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布币,交还给儿子,说:“现在你回来了,我用不着它了,把它作为你参加红军的纪念吧。”

(2016年10月21日第六版《跟党走,愿望会成真》)

红军东征纪念馆里为啥有个裂缝的大碗

在红军东征纪念馆尾厅的陈列柜中,摆放着一只颜色发黑,已经裂缝的洋瓷碗。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大碗,背后可有个感人的故事。

1936年3月中旬,毛泽东率红军总部来到今交口县西庄村。有一位红军战士走进老乡王金柱家时,发现老人正患病躺在土炕上。战士请来医生给老人看病,还从药铺买来了药。第二天,王金柱的病就好多了。

这位战士提出向王家借一斗小米和一桶酸菜,感激在心的王金柱当即应允。第四天,红军战士背着一斗麦子,提了一桶盐,并拿着一只细碗走进了王家,抱歉地说:“前两天在家里住,麻烦您很多,我们马上就要走了,这点麦子和盐给您留下。那天,不小心打碎了您家的碗,就用这只顶上吧。”

王金柱听了心想,地主老财放高利贷,放一斗收两斗;我借红军一斗小米,就还了一斗小麦,吃了点酸菜,就要还盐,打了个粗碗,就赔了个细碗,这说什么也不能要。两人再三推让,红军战士就是不依,对老人说:“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是红军的纪律。”说罢,行了个军礼,转身跑了。

(2016年9月23日第9版《洋瓷碗和幸福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