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丨从震后到振兴:子弟兵与汶川一路同行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龙伟 魏宏涛 仲崇岭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05-12 03:21

③争当全面小康建设排头兵要在布局

子弟兵摆兵布阵讲科学,全力助推国家战略落地

2015年6月28日,阿坝州连降暴雨引发山洪,壤塘县邢木达村安兰木寨却没像往年那样遭受洪灾。村民们说,多亏子弟兵给村里修建了一条防洪堤坝。

权威数据表明,因灾致贫占贫困人口的20%,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易反复的因素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子弟兵支援汶川灾后重建,日益呈现出一个显著特征:摆兵布阵讲科学,全力助推国家战略落地。当地党政领导表示,感谢子弟兵全力支持,精准扶贫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后劲充足,长江经济带发展持续发力,创新驱动发展魅力再现,健康中国战略赢得各族群众欢迎。

从震后到振兴,军民携手奋进的汶川实践,再一次证明了恩格斯的一句话:“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以精准扶贫为例,子弟兵在汶川、四川乃至全国叫响了深得民心的口号:“百姓的念想,扶贫的方向”“百姓的难处,扶贫的去处”“百姓的娃娃,扶贫的牵挂”。

这是一组令人鼓舞的数字:震后重建头3年,平均每天有1所医疗机构、3所学校、1700多套住房在废墟上建成。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10年来,汶川所孕育催生的抗震救灾精神,早已超越了川西北这方水土,化为我们这个国家、整个民族最为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10年来,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发展振兴,改变着灾区的山山水水,也升华着军政军民关系。

有评论说,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次特殊大考,也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综合国力的一次特殊大考,更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次特殊大考。诚哉斯言!

④构建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赢在融合

子弟兵敞开怀抱,“民参军”正书写崭新篇章

前不久,因父亲病重返回成都的“抗震英雄”、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干部胡军来到都江堰,眼前一片繁荣昌盛景象,与10年前大地震发生后的样子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军兴奋地打电话告诉当年一同抢险救灾的战友:灾区已穿越灾难,正放飞梦想。

军委机关当年坐镇一线指挥的一位部门领导说,这“穿越”和“放飞”,也有军民融合一份功劳。

四川省国防科工办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四川乘势而上拿下多项“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军民融合推进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率先与12家央属军工集团和中物院全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第一个与科技部、中央军委科技委签署联合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故地寻访,记者欣喜地看到,一批“民参军”企业成为经济繁荣“领头雁”。绵阳区域重点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和航空新城“三大创新城”,建设“八大军民融合专业园区”,打造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

与此相映成辉,攀枝花、广元、乐山、宜宾、泸州、达州、资阳等区域,充分利用军工资源突出的优势,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基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