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岛小野心大,其扩张冒险和先发制人传统由来已久,已经成为日本的战略基因。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前,中日之间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摩擦、冲突和战争,在这个过程中几乎一直是日本获利得胜,中国由原来日本“仰慕”的对象转为“蔑视”和进攻的目标;同时,经过甲午战争后的军事准备,日本认为中国大而弱,日本则小而强,自认为在力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日本统治集团根据过去侵略中国的经验,认为只要展示重大决心并予一击,中国的抗日就会停止,中国就会崩溃。因此,在日本有这样一个公式:扩张野心+极度蔑视+全面备战=必胜,日本不仅敢于以小搏大,而且还认为这将是一场速决战。
■“回望抗战烽烟 纵横强军战策”系列专稿②
蕞尔小国为什么敢以小搏大?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战略省思
●侵华战争爆发前,在日本有这样一个公式:扩张野心+极度蔑视+全面备战=必胜,日本不仅敢于以小搏大,而且还认为这将是一场速决战。
●自我神化的优越感和危机感等交织在一起,催生了日本先发制人的战略传统。日本信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主动出击,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都是以小搏大并先发制人。
●甲午战争后,华衰日强成为中日关系新的特征,日本敢于以小搏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举国上下进行了全面备战,中日之间差距拉大,使日本日趋狂妄自大。
日本,岛小野心大,其扩张冒险和先发制人传统由来已久,已经成为日本的战略基因。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前,中日之间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摩擦、冲突和战争,在这个过程中几乎一直是日本获利得胜,中国由原来日本“仰慕”的对象转为“蔑视”和进攻的目标;同时,经过甲午战争后的军事准备,日本认为中国大而弱,日本则小而强,自认为在力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日本统治集团根据过去侵略中国的经验,认为只要展示重大决心并予一击,中国的抗日就会停止,中国就会崩溃。因此,在日本有这样一个公式:扩张野心+极度蔑视+全面备战=必胜,日本不仅敢于以小搏大,而且还认为这将是一场速决战。
军事文化中具有扩张冒险和先发制人的传统
作为岛国,日本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这些大陆国家国名中都没有用“大”字,倒是日本,二战前称自己为大日本帝国。这是典型的岛小野心大的体现。
日本幕府时代的权臣丰臣秀吉在1592年、1597年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并计划3个月占领北京,幻想自己坐镇宁波以便进攻印度、统一亚洲。丰臣秀吉的计划和行动,为近代日本征服朝鲜和中国、称霸亚洲,提供了一个颇具诱惑力的样本。300年后,以西乡隆盛为代表的日本思想家,改头换面提出了“征韩论”。吉田松阴明确提出要当东方盟主,从西方列强那里损失的,要割取朝鲜、中国的土地进行补偿。也就是失之于西方、补之于东方。19世纪末,日本把朝鲜视为自己的“利益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把中国的东北当作它的“生命线”,似乎不占有中国东北,日本就会灭亡。它把整个“大东亚”视作“共存共荣”的基地,似乎为了它的“存”和“荣”,周边陆地国家都应放弃土地、独立和自尊。
日本的民族心理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同时还具有自我神化的优越感。二战以前,作为岛国的日本本土从未遭受过攻击,日本自认为得海之利,得天之佑。1274年、1281年元朝军队两次征讨日本,在即将胜利的时候遭遇突如其来的台风,几乎全军覆没。日本人认为,台风绝不是意外事件,他们是受神保护的,神决不会允许敌人征服和占领他们的疆土。得天之佑的心理是日本侵略意志的一个来源。二战时期,日军特别攻击队之所以取名“神风”,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自我神化的优越感和危机感等交织在一起,催生了日本先发制人的战略传统。近代日本学者对于倭寇的先天冒险精神是充满敬意的。日本信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主动出击,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都是以小搏大并先发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