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激活
——基层连队学连史用连史面面观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骆 瑶 黄远利
连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连史中的红色基因更是一笔厚重的财富。随着“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开展,部队基层学用连史正受到广大官兵的重视,但也不可否认,官兵们在学用连史方面还存在不少可以探讨的话题。
近期,记者以“学习连史,你怎么看”为主题,发起了一项匿名调查,调查对象既有英模连队也有普通连队,既有干部也有战士,官兵们参与踊跃。
透过这些调查数据,我们真切感受到“激活”连史的实践背后,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误读”。
声光电一体化就是激活吗?
近年来,信息化给社会和军营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军史馆连史室也迎来了新生。调查发现,不少部队借助3D等光电技术包装经典战斗战例,让军史馆连史室变得华丽而“高大上”。
毋庸讳言,这些声光电一体化的先进技术固然可以让历史变得更直观、更壮观,但需要追问和探讨的是:声光电一体化就是激活吗?
调查中,一些官兵承认,声光电一体化让连史“动起来了”“更好看了”。但也有不少官兵说:“好看入眼”与“走心入脑”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调查显示,尽管有超过两成的连队建起了声光电一体化的连史室,但26%的官兵平均一年难进一次连史室,38%的官兵平均一年进2-5次连史室,只有22%的官兵会进10次以上。
再看学连史的时间:41%的官兵一年会花2-10小时学连史,17%的官兵学习时间只有一小时,只有19%的官兵会学20小时以上……
不少基层一线带兵人认识到,连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再高科技的手段,遇到随机化、碎片化的连史教育方式也无能为力。
“激活连史,不能仅仅解决‘看’的问题,更要花心思解决‘融’的问题。”调查中,某旅领导一语中的,“声光电也好,室馆化也好,终究只是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方式和工具,目的是让连史贴近官兵,最终融入官兵血脉。”
口号喊得响就是激活吗?
学习历史,根本任务是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根本目的是回到现实,指导实践。连史中蕴含的精神财富是连队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帮助连队不断取得新成绩的重要法宝。
当前,有的连队连史教育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调查发现,尽管76%的官兵都能够熟练说出连队凝练出来的连训、连魂,但只有24%的官兵能够精确理解口号承载的精神传统。一名战士的留言发人深省:连队每天点名前都会集体呼喊连训、连目标等口号,但是否真正去关心、去探究口号背后的意义呢?
这样的现状需要重视,现状背后的问题更值得深思。在回答“连史中蕴含的精神传统对个人是否有用”这一问题时,13.3%的官兵认为有些精神在信息化时代需要赋予新内涵;46%的官兵认为有用,但看怎么用;只有不到一半的官兵认为很有用。
对此,一名干部感慨:“光口号喊得响不行,还要传统记得牢、精神理解得透,这样连史才能真正激发战斗力。”
讲好过去就是激活吗?
历史是不断延伸的。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也是未来的历史。然而,不少连史,却对当代连队发生的人和事鲜有记录。
问卷调查显示,86%的连队连史超过九成的比重用于记载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一名老士官留言:“连队连续被评先进的时间比我兵龄都长,近些年自己也亲历了连队发生的不少大事:3次整编,4次换装,6次参加重大演习……这么多的大事和荣誉,却在连史上难以找到痕迹。”
老兵的失落,映照着一些基层部队对连史认识的偏差。调查中,就“连队现在发生的事情是否算连史”这一问题,12%的官兵认为都是些琐碎小事,不值得写进连史;42%的官兵表示只有闻名于集团军以上级别的人和事才算。
讲好连史的“过去式”理所当然,但把激活连史的关注点和着力点都集中于发掘连史的过去,只能说是激活了连史的一部分。一位带兵人说:缺乏“当代史”的连史,是一部“失重”的连史。
“失重”的当代史如何增重?调查中,95.6%的官兵认为有必要开展“当代官兵进连史”活动,既要记录出彩的、增光的事,还应写入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启迪后人。
“多么希望有一天再回到连队,看着连史能有一种亲切感,能骄傲地说:‘瞧,我在这里奋斗过!’”一位老兵这样留言。
版式设计: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