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衣”演变史!你和男神女神只差了“一件军装”的距离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徐童 陈林宇责任编辑:王俊
2017-06-04 18:35

人靠衣装,马靠鞍。有网友曾说,咱们的军装太打扮人了,穿上它,男生立马变男神,女生转眼成女神,气质立刻上了几个台阶。当然,军装也是随着时代审美、作战任务、军队性质的不同而不断演变的。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就跟大家唠唠“战衣”的故事。

“军营衣食住行”系列之“战衣”演变史——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里所说的“衣”“袍”指的就是战衣战袍。据记载,从夏商开始,我国古代就有了相对统一的军服。想想看,古代战场上,战马嘶鸣,将军戎装铠甲在身,往战车上一站,好一个威风凛凛。

军装设计的合理性,对军队的整体作战力量及士兵士气的提升,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而可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GDP水平。秦朝军人的甲衣就完美地体现了这两点。

秦军的铠甲都是由金属札叶制成的合甲,制作精细,具有很强的防御性,而且他们还根据步兵、骑兵、车兵在战场上角色的不同来设计军服。拿步兵来说,在布阵中机动性强,前胸、后背及肩部容易受伤害,所以步兵的甲衣是由前甲、后甲和披膊所组成。秦朝将帅的铠甲更是不得了,前胸、后背及双肩共饰8朵彩色花结,华丽飘逸,还能衬托其等级身份,增添威严。看来,秦朝军服的设计师没少考虑军队的实际需求,也真是走心了。

秦朝国力强盛,大规模制造铠甲成为可能。从出土的兵马俑来看,秦军是成建制地配备铠甲。秦朝或许是中国早期最用心做军服的时期了。

隋唐时期,军服的设计开始注重外观。尤其是唐朝初期,国家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愈发注重服饰文化,战衣也随之开始走“颜值”路线。为追求美感,光是铠甲就设计了13种之多。随着上层奢侈之风日趋严重,军服越来越脱离实用的功能,演变成为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

要论军服的美观度与实用性,就不得不提清朝的八旗军。他们的军服分为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8种样式。外面是布,里面是铁甲,既可抵御严寒、有效抵挡冷兵器和火器的伤害,又因为8种颜色在战场上建制分明,非常利于指挥,所以显得格外霸气耀眼。

我们还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清代小兵身穿前后带“卒”字的布制军服,这是“号衣部队”,是清军收编的敌军与农民军,也就是俗称的“绿营军”。

清王朝灭亡之后,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笨重”的军服设计样式从此画上了句号。从民国开始,军服开始借鉴欧美国家风格。军官的衣服采用呢子料,士兵的是纹布料。军官配发战靴,士兵则是绑腿穿皮鞋,头戴硬壳大檐帽。北洋军阀政府还制定了陆军、海军服饰,为了区分官兵等级,还在军服上配了肩章。

相比之下,红军的“战衣”可没这么讲究。在成立初期,没有统一的军服,也没有物质基础,完全靠缴获敌军装备“补蓝”供给。

1929年“长汀战斗”之后,为提振士气,红四军前委决定仿照苏联红军的样式赶制一批军装,主色定为灰色,配红领章,军帽为红星八角帽。用灰色作为衣服的颜色,据说是因为红军根据地地形多山区,灰色便于隐蔽。这批军服下发,使得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统一了服装。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的军服为土黄色,新四军为灰色。干部与战士用有无口袋来区别。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先后经历了十几次军服调整。如今的07式军装在设计上已走到时代前列,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也更贴近我军作战需求。

(徐 童、陈林宇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