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家卫国一枝独秀
“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新中国的成立,男女平等成为基本国策,女性拥有了平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权利。在“国家建设”和“妇女建设”的双重建设中,我军女性将国家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在为国家建设和军队和国防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时,也促进了女性自身的进步。
保家卫国,她们总是甘于奉献青春和热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许多女军人和地方女青年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据1951年上半年统计,活跃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中国女军人,有80%的人立了功。1950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有10名军队女英雄代表出席。其中,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的“现代花木兰”郭俊卿,被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护理组长车书琴被授予“二级模范”荣誉称号。
90年间,中国女兵创造了新中国史上的多个第一。20世纪50年代初,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湖南大学附中的十几名“湘妹子”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中“空前绝后”的一代女高射炮兵。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招收了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员,共14名。1952年,刚组建不久的装甲兵部队,34名女战士光荣地成为共和国第一代女坦克手。1955年中国军队开始实行军衔制,童养媳出生的红军女战士李贞,以其赫赫战功晋升为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1951年冬,3862名湘妹子登上了西行的列车。1952年,又有4000多名湘女进疆。至此,有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说法。据不完全统计,来到新疆参军支边的女兵,到1954年已经达到了4万多人,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巩固国防、投入经济建设,书写了我军垦荒史上最壮丽的一幕。
历史证明,祖国的强大,女兵功不可没。
强军兴军凯歌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军建设经过新军事变革的洗礼,向信息化迈进。在信息作战、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医疗卫生、国际维和、反恐怖等领域越来越多地活跃着女军人的身影。在“社会发展”和“女性发展”的双重发展中,女军人越来越成为强军兴军的重要力量。
军事转型的较量已不再是炮舰兵戈,而是高科技,至此,中国女兵高科技军事人才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至1995年,中国军队中的女科技工作者获科研成果奖3000多项。全军获国家三等奖以上的322个项目中,有女科技工作者参加的就有183项,其中以她们为第一研究人员的有25项,为主要研究人员的有83项。近年来,女军人在军事高科技领域取得多项杰出成就。导弹专家李贤玉,其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曾被称赞“能顶好几个导弹旅长”。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并获临床批准的陈薇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人物。1988年新军衔制实行时,有数以千计的女军人取得将、校和尉级军衔,其数量超过其他任何国家,还诞生了我军第一位女中将聂力。
1991年7月,中国空降兵组建了第一支女子空降队。2003年4月1日,中国首次派出女军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在赴刚果(金)执行维和任务的医疗队中第一次有了13名女军人。2009年4月2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战斗机女飞行员的身影。10月1日,她们首次代表空军女飞行员驾驶国产歼击机参加了国庆60周年空中受阅。 2011年年底,全军第一支“女子导弹发射连”成立,她们已多次完成全军、火箭军重大训练和演习任务,将3种型号的10余枚导弹成功送入蓝天。2012年6月16日,解放军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刘洋作为“神九”航天员乘组成员,飞向茫茫太空,成为中国首位飞天的女航天员。
2012年9月,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配备了将近5%的女性舰员,几乎涉及舰上所有专业,不再像过去一样仅从事通信、服务专业。“辽宁舰”在建造的时候,就已充分考虑设置了女舰员生活区,考虑到私密性,女舰员的生活管理,都在一个独立的空域里。目前,全军和武警部队共有13万多名女军人战斗在军队的各条战线。从常规武器研制到远程导弹发射,从原子弹爆炸到火箭、卫星升空,每一项成功都有女军人的智慧和汗水;蓝天飞行、战舰护卫、高科技研究、女子特种兵等许多新型的军事领域已对女性开放。
“世界上什么事情,没有妇女参加就不成功。”比较历史上战争中的女性和女性命运在历史中的沉浮就会发现:经过90年的发展,我军女军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社会参与能力不断增强,从事高技术、高智能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军队向女性开放的岗位也越来越多,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女军人整体迈向知识化专业化的一个质的飞跃,而且标志着中国军队由体能军队向智能化军队的深刻转变。
战争与和平,中国女兵从未远去!(党柏峰、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大校 钱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