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不可全信,只能“微信”。全信了,太信了,就容易上当受骗,被一些垃圾信息所误
老友X君,某晚洗澡,弯腰擦腿,抬头时不小心磕到了水龙头把手,致使额头左上角肿起一个核桃大小的包,破了绿豆大小的口子,流了点血。老伴帮其涂上碘伏消毒,本没事了。因儿子一家不在一起住,老伴拍了照片用微信发给儿子,让他放心。儿子看到后焦急万分,立马赶到老两口住处,再三关照,反复提醒老两口注意安全。
次日上午,X君看到老伴拍发的额头上伤口照片,联想起微信上那些司空见惯的、唯恐天下不乱的文章标题,突发奇想,按微信“标题党”的惯用套路,信手将洗澡碰破头皮的事小题大做,编造出了几个类似的标题,现抄录如下:《昨天晚上刚刚发生,南京湖南路上惊现流血,原因竟是……》《昨天深夜,在南京最繁华的路段湖南路上,竟然发生了……》《重磅!在南京湖南路的一处豪宅里,惊现斑斑血迹》。尽管X君住房只有75平方米,但写成豪宅才能吸引人,并且“豪宅”“血迹”“惊现”几个词连用,让人顿生毛骨悚然之感。
没想到,不到半天,便有好事者就X君的几条信息,编造出《一个老军人的悲剧,他没有倒在杀敌的战场上,却流血倒在自家的浴室里》《悲剧!他本该血染沙场,没想到却血洒浴池》等标题。因为X君提到自己是一名年近古稀的退休军人,写成这样也有点影子,而且“血洒浴池”的字眼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诸如此类标题,做得越来越离奇,越来越触目惊心。
以上这些标题及微信桥段,看着像那么回事,但经不起推敲,似是而非,挺能唬人。你说它假吧,但和事实又沾一点边,有那么一点影子;你说它真吧,却又夸大其辞,添油加醋,合理想像,甚至无中生有,反映的完全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如今在微信里,无论是聊天群,还是朋友圈,经常会看到一些夺人眼球的文章,其标题故弄玄虚,耸人听闻,诸如“刚刚发生……”“骇人听闻……”“震惊了13亿人……”“真相大揭秘……”“马上就删……”,可一看内容,往往是东拼西凑,东拉西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胡编乱造,捕风捉影,凡此种种,令人深恶痛绝。
听老友讲完这个故事,再联系平日刷屏聊天、浏览帖子的经历,深切感受到:微信不可全信,只能“微信”。全信了,太信了,就容易上当受骗,被一些垃圾信息所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