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向你讲述的是最近两起军营“网红”事件。两个故事都与父母到军营探望孩子有关。不一样的感动,触动的其实是同一个问号:今天,军营与军人家庭之间应该如何互动?
请看今日《解放军报》文章《今天,我们如何正确“打开”军营》——
今天,我们如何正确“打开”军营
■王天益
今天,我们要向你讲述的是最近两起军营“网红”事件。两个故事都与父母到军营探望孩子有关——
一个是一张照片。担负春运执勤任务的战士在寒风中站得笔直,茫茫人海中,父母与弟弟突然出现。身在哨位、亲情难叙,咫尺之间、含泪相望,战士只能举起右手,向亲人致以军礼……画面就此定格。
一个是一段视频。军歌嘹亮,步履铿锵,三军仪仗队又一次接受检阅。不过,此次站在检阅台上的,既非国家元首也不是部队首长,而是官兵的父母。睁大眼睛,遥望整齐划一的队列,父母难辨自己的孩子,却清晰看见了成长。寒风送来一句请“家长同志”检阅的口号,暖得父母们眼眶湿润。
儿行千里母担忧。两则父母到军营探亲的故事传到网络上,引发热议:探亲探到哨位上的画面令人心酸而“泪奔”,主动请父母来军营“检阅”更是让很多人激动而“看哭”……
不一样的感动,触动的其实是同一个问号:今天,军营与军人家庭之间应该如何互动?
这也是个千古话题。无论是《诗经》里的“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还是唐诗中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千百年来,营门与家门之间的距离、开阖、通达等状况,从来都牵绊着人心。
前不久,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部署2017年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提出将出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向社会开放办法》,引起社会众多关注和期盼。看网络跟帖留言,其中,有不少人是军属。
今天,当我们与世界“接轨”,将军营向社会普通大众规范化开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向一个个与军营密切相关的军人家庭开放,同样值得关注。
在一定程度上,当军人穿行于家门和营门之间,完成从一种身份到另一种身份的转换时,家门里的人能否读懂营门内的事,直接关系着营门里军人的状态。
什么才是军营的“正确打开方式”?一场“哨位探亲”提醒我们思考,从家门到营门还有哪些环节需要“打通”;“请家长检阅”收获的点赞,启发我们琢磨,如何让走进营门的“家里人”更多地被“打动”……
有形的营门易打开,无形的大门难开启——
来队20多天后,军娃鹏鹏恋恋不舍离开了爸爸的军营。这一次,鹏鹏看爸爸开坦克的愿望还是没实现。已经学会上网的他不明白,为什么电视里、网络上有那么多“爸爸的坦克”,自己却不能亲眼看上一眼……军娃鹏鹏想要打开的军营,需要先打开一扇“观念之门”。
去年新训中,教导员张浩发现,自打部队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大量关于新训的报道,来部队看新兵的家长比去年少了很多。不过,公众号留言中,家长们也提出想要了解更多的军营情况。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张浩仍然头疼……张浩想要打开的军营,需要继续开启“创新之门”。
如今,便捷的交通已让关山不再遥远,信息网络也使军营变得愈发透明。我们应当看到,火热的“军嫂群”、涉军自媒体背后,军人家庭和社会民众想要深入军营、了解身边那个“当兵的”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当然,军营的开放总是有限度的。正如“哨位探亲”当事人所在武警部队某中队的指导员张宇清所认为,我们理解每一个军人亲属走进军营的愿望,但亲属也要理解,由于职业特殊性,军营不可能满足其所有的“打开”愿望。
时下,当一个个军营“网红”很快“退烧”,当引发感动的军营个体重新在集体的背景中归于平淡,当前一刻还泪目点赞的网友在下一个涉军话题上“粉转黑”……面对这些,如何建立社会大众对军营理性、客观、稳定的认知,部队各级不容忽视。
今天,找到军营的“正确打开方式”,无论是对军营本身,还是军人家庭、普通社会大众,都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改进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