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映照军营当代风采
——评电视连续剧《热血尖兵》
■陈先义
由陆军政治工作部组织创作推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热血尖兵》,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引发观众热烈称赞,被称为近年来一部具有创新品格的好作品,它为军事题材电视剧表现改革年代的军营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表现空间,是现实军事题材创作的一个可喜收获。
《热血尖兵》以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直接瞄准了军营生活的“现在进行时”,瞄准了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讲述了“富二代”陆飞、“草根子弟”司马战歌以及有几分“娘娘气”的张小武这样三个士兵的成长故事,热情讴歌了当代军人的崭新风貌。这三个士兵,代表着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不同家庭,身上无不具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怎样把他们锻造成钢铸铁打的英雄战士,让他们完成由普通青年到优秀军人的转变,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我们不能不说,这样一个对人物转变的成功表现,正是这部剧最光彩的部分。
沿着《士兵突击》的现实主义方向,《热血尖兵》又做了富有深度的开掘。所以,在观众心目中,不论是陆飞,还是张小武、司马战歌,这三个士兵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和现实主义魅力。其中,我认为,张小武在整部戏中的形象具有夺人的魅力。这个出身平民的战士,其母亲在明知自己已经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为了儿子能够生活独立,含着眼泪把儿子送到部队。在军营,张小武克服怯懦性格,破茧成蝶,最终成为在隐蔽战线顽强奋战的英雄。与张小武相比,陆飞这个人物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他出生富家,父亲为了让儿子心中能留存孩子母亲的美好形象,即使被儿子误会,一下子把妻子自杀的真相保守十几年,在军营的锤炼中,陆飞一步步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金钱观,最后成长为一个舍生忘死的优秀带兵人。在这部作品中,借用战士司马战歌的口,提出了当代军人关于生死观的问题,当司马战歌面对跳伞牺牲的战友墓碑,他动摇甚至犹豫了,发出了“我们的死有意义吗”这样的叩问,可以说,这触及了当代军人对牺牲奉献如何理解这样的话题。正是对这个话题极有意义地解读,成为该作品具有闪光思想的亮点。陆飞的话虽然简短,但却分外感染人:“我们选择了部队,牺牲就如影随形,谁都不知道战场在哪儿,也不知道敌人会是谁,但是只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是保卫和平的基础,而和平才是对死去战友最大的褒奖,为了保卫和平,我们只有努力训练,好使自己成为这支强大军队的一员。”这些台词,给整部作品注入的是强大的思想力量。
时下关乎军旅电视剧的创作,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拐点,面对市场的冲击,怎样做到既坚定不移地弘扬我们一向秉持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同时又在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我认为,《热血尖兵》作为一部颇受好评的现实题材军旅作品,在这方面作了非常有意义地探索,特别是在当前军改的新形势下,这种探索便具有引领和示范的意义。我们呼唤在我们的荧屏出现更多这样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优秀军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