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区“野味儿”显兵味儿
■陈洪佳
戈壁砂土堆制的对抗沙盘、鹅卵石垒起的“雄鸡版图”、沙漠红柳雕刻的艺术根雕……走进新疆军区某红军团“长攻善守”主题文化长廊,一件件独具特色的野战文化作品令营区充满了“野味儿”。以往只有在驻训场见到的景象,如今被该团官兵搬回了营区。
今年下半年,该团在天山腹地组织了4个多月的野外驻训,外训官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戈壁滩营造了浓厚的野战文化氛围,俨然成了大家征战沙场的“精神食粮”。返回营区后,官兵喜闻乐见的野战文化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派现代气息的灯箱、标语、喷绘。“乍一看光彩夺目,但总觉得缺少‘火药味儿’。”习惯了外训生活,官兵普遍反映营区缺少战斗气息。
针对这一情况,该团党委决定把野战文化搬进营区。团里本着“搬得动、用得上”的原则,将野外驻训期间不同门类、轻巧灵便的文化设施带进了营区。训练场上,用碎石拼起的“长攻善守、勇猛顽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战斗口号,激励官兵敢打必胜的血性虎气;连队门前,巧借形态各异的风凌石构建的“楚河汉界”“钢铁长城”近在眼前,“硝烟”四起,犹如催征的号角时刻提醒官兵增强练兵备战意识;俱乐部里,“罐头盒沙锤”“炮弹壳编钟”“油漆桶架子鼓”,诉说着大家以苦为乐的战斗豪情。
“这幅《送你一枚小弹壳》是我画的,很高兴能用这样的方式为战友们加油鼓劲儿!”二营四连上等兵孙文龙指着自己的漫画自豪地说。据悉,该团还坚持从基层实际和青年官兵特点出发,积极发展与军队新使命、形势新发展、任务新需求相适应的战斗文化样式,让官兵在浓烈的战斗气息中浸润思想,涤荡心灵。同时,团里积极探索建立检查考评制度,把战斗文化氛围营造纳入“双争”考评,用制度促进野战文化建设,有效提升部队软实力和凝聚力。
官兵亲手营造的战斗文化,处处体现着官兵的精神追求,使得营区的“野味儿”、兵味儿更浓了!
(《解放军报》2016年11月18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