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观察
“合成营”这面镜子折射了什么
■杨 成 胡瑞智
合成营来了
自从当了中部战区陆军某旅合成营营长,鲍延飞始终喜忧参半。
喜的是,打起仗来鸟枪换炮,不仅编有步兵连,还有坦克连、侦察分队、防空导弹分队、工兵分队、后装保障组,并且与空军、炮兵群建立了直接支援关系……
忧的是,合成参谋人才缺乏,包括自己在内的官兵素质起初都跟不上趟。提升素质就像一场大考,压得鲍延飞喘不过气。这几年,鲍延飞始终处在满负荷的学习充电状态。
鲍延飞算了一笔账:当一个合成营长,需要掌握10余种兵种知识和技能,内容涉及步兵、坦克、榴炮、工兵、防化、电子、侦察等专业,要做到收放自如、指挥得当,难度可想而知。
两年前,合成营编配了营参谋,成立最小“中军帐”,鲍延飞如释重负——从此,他这个合成营长不仅长了“三头六臂”,还外挂了“超强大脑”。
当鲍延飞和他的“超强大脑”在演兵场上刮起一场场头脑风暴的时候,越来越多和他一样的营长正夜以继日地疾行在转型之路上。
一群人的转型,昭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检索近年来各大媒体军事新闻,“合成营”已成“高频词”“热词”之一。
在大漠草原,合成营已成为媒体观察一场场实战化演练的“标配视角”;在雪域高原,“高寒山地合成进攻战斗”成为合成营的新课题;在中原腹地,合成营与一体化指挥平台深度嵌合;在东海某海域,“合成、立体、信息、新质”成为合成营演练新亮点……
放眼天南地北陆军各营盘,仿佛在一夜之间,合成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