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特稿:回首汶川,十年巨变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作者:荞皮责任编辑:薛妍
2018-05-15 11:04

(二)

钟楼上的时间犹如凝固,震区的变化却从未停止。

震后十年,“敬礼娃娃”郎铮已是一个翩翩少年。

地震后,被太多聚光灯包围的他,幼小的心灵一度不堪重负,害怕提起“地震”二字。

孩子一天天长大,内心一点点坚强。2013年芦山地震,郎铮参加了学校的救灾募捐,不再害怕那代表着地动山摇的两个字。

震后第7年,拍下郎铮敬礼照的记者杨卫华去世,郎铮和父母来到殡仪馆,面对遗体深深鞠躬。

如今,笑容挂在郎铮英俊的脸庞上,人们经常可以在校园的篮球场、足球场上看到这个追风少年。

重走震区,十年间有太多关于“成长”的故事。

地震时刚上初二的震区男孩强天林,成为了一名共和国军官;当年举着“长大我当空降兵”横幅的少年程强,后来成了空降兵某旅“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吊瓶男孩”李阳从校园步入军营,又从军营回归社会,如今,这位曾经的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已长成大人模样。

震后十年,震区人的自救与自强没有哪一天不在继续。失去了双腿还有双手,失去了家人还有勇气,失去了家园还有人在。

有人,就有希望。

时光荏苒,犹如郎铮、强天林、程强、李阳们的成长,震区的伤口在一点点复原,许许多多支离破碎的家庭完成重组,太多太多饱受精神折磨的人走出心灵阴霾。

照常升起的太阳洒满震区。相比焕然一新的震区新貌、安居宜居的重建小城,人们在内心深处重获的安宁更让人欣慰。震区人自力更生,震区经济由刚开始靠四面八方输血,到如今能够实现自己造血。

5月9日,在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感恩村文化广场,村民李石得(左四)和村里的孩子、老人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一个个普通人,构成了汶川人、中国人的精神底色。恰如一位网友的描述:“震后十年,中国举国之力为震区提供了一根可以支撑前行的拐杖。现在,震区人已经能够丢掉拐杖,自由奔跑。”

是奇迹,也是历史的必然逻辑——震区由蹒跚到奔跑的十年,恰是中国飞速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国人自信走向世界的十年。

老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世间又哪有康庄大道?

震后十年,震区变化翻天覆地,旧貌换新颜。但每一个走进震区的人,这十年间何止跨过了一两个沟沟坎坎?

人生从来不平顺。抗震救灾需要勇气,直面生活的起起伏伏同样需要勇气。十年前在生死关头迸发出的求生力量,今天依然是汶川人站立和奔跑的精神支柱。

每年清明、“5·12”……在一个个祭奠之日,当座座新坟随时光流逝变作旧坟,人们焚香点烛思念亲人的同时,也在无声重复着一个坚强的承诺:我会代你,勇敢地活下去,代你看云起云落,代你看世间繁华。

2018年5月9日航拍的蒿坪村异地重建并更名的感恩村。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无人机拍摄

人如此,家如此,国亦然。

十年,中国渡尽劫波,直面挑战。大小灾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种困难一山放过一山拦。

就像当年无惧余震飞石,一路艰难跋涉,在路断之处翻过山、在湍流之处涉过水,排除万难挺进震中一座座孤岛的救援队伍,十年间中国这个巨人同样用脚在世间的荆棘丛中踩出了属于自己的“中国道路”,创造着更多的“中国奇迹”。

如今,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第40年的关口,全面深化改革在各个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综合国力持续跃升。

当美国不顾国际贸易规则悍然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当特朗普政府在贸易谈判中提出苛刻条件,当对手扯下遏制中国的遮羞布一次次赤裸裸阻击中国,世界上看好中国发展的国家和组织却越来越多。一些外国媒体甚至直言:贸易战,中国不会输。

诚然,我们不应陶醉于外界的溢美之词,但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发展充满勇气和信心。

还有什么比山摇地裂家破人亡更让人战栗?还有什么比房塌地陷生离死别更让人悲怆?

回首汶川,国家在剧烈的天灾面前没有倒下,同胞在惨痛的悲剧面前没有退缩。跌倒了能再爬起来,受伤了可以慢慢痊愈,房子塌了还可以再建起来。诚如一位作家所写:震后的汶川到处是废墟,但当你真正亲历了那里的人和事,你就会明白,那里是一座“不废之墟”。

悠悠历史,世间有太多民族在灾难面前一夜消失、从此成迷。中华民族并不比任何别的民族更幸运,更被命运之神眷顾。“不废之墟”,是一个民族得以绵延五千多年并在新时代走向复兴的精神写照。

废墟上的我们尚且没有一蹶不振,今天的中国又有什么理由不强大?

回首汶川,我们仍然要铭记灾难中迸发的巨大力量——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