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特稿:回首汶川,十年巨变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作者:荞皮责任编辑:薛妍
2018-05-15 11:04

今天,就是整整十年了。

四川绵竹的农家院子里,轮椅上的“地震女孩”魏玲做着手工,像个普通妈妈一样等待着儿子放学归来。

地震后,她经历了17次截肢,几次萌发轻生的念头。几年前,第一次把自己的手工艺品卖成钱,她高兴地说:终于回归正常生活了。

2013年4月19日,四川省绵竹市兴隆镇灵桥村,新婚丈夫吕登春抱着“地震女孩”魏玲。记者 薛珺 摄

如今,伤痛渐渐远去,生活归于平静。只有在那个特殊的日子,她会看着空空的裤腿,感觉痛苦再次袭来。

十年,像魏玲一样,无论在那场大地震中遭遇多少不幸,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已重新开始,缓缓步入正轨。

北川新县城 秦飞摄于2018年5月6日

再看岷江,两岸绿柳垂堤,姹紫嫣红,震区新楼拔地而起,大街小巷的串串店、火锅店余味飘香,散发着四川人的生机、活力与坚强。

只有那座被原貌保存下来的破旧钟楼,时间的指针仍然停留在下午2点28分。

只有在那个特殊的日子和时刻,人们抬头望向不再转动的时针,时光仿佛不曾流转。

摸一摸胸口,有一种痛,像碎在了身体里的骨头渣子,突然间刺了那么一下。然后,便是泪流满面。

(一)

十年,有无数文字试图描述那场空前浩劫和灾难,但都显得苍白乏力。提起它,经历了的人往往长时间沉默或哽咽。

用数字来描述,那场大地震,带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超过37万人受伤。

更直观的形容是,山河移位,家园破碎。

震后的绵竹市汉旺镇。王达军 摄

当时的受灾面积相当于整个西班牙大小,受灾人数超过北欧五国人口总和。那个下午,远在北京、广州、新疆等地的人们都感觉到了大地的颤动。

在受灾最重的地方,整座整座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成为废墟,废墟下是无数稚嫩的生命。

年轻的士兵面对满目疮痍,震惊得脸色苍白,像是窒息。

孩子的母亲面对遗体,转身就奔向滚滚岷江。

一个死里逃生的孩子,十年了依然怅然若失:“我这个年纪的人,这里已经不多了。”

震后的北川中学。王建军 摄

一觉醒来,家就没了;摔一跤爬起来,家人就没了。然而,还有很多人再也醒不过来、爬不起来。

整个汶川,在短短数十秒内好似被瞬间抽掉了全部力气。一座又一座重灾的城镇,震后几乎没有一栋站立的建筑。

大地震后,有人瘫坐在面目全非的大地上,面对扭曲着的、撕裂着的废墟无助哀叹:家在哪里?亲人在哪里?

然而,即便经过了挖心之痛,痛过之后,生活仍必须继续。这是生者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也是人类对灾难最顽强的回应。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烈度最强、破坏最大、灾情最重、救援最难的大地震,经过了最初的震惊与恐惧,整个汶川、北川、绵阳……那些幸运逃过一劫的人们,开始了与大自然的搏斗与自救。

整个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了空前的“救援模式”,全力与死神赛跑。

震后13分钟,军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

震后2小时7分钟,2架直升机冒雨飞赴震区。

震后5小时30分钟,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27人乘专机紧急赶赴灾区。

震后不到10个小时,1.2万多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进入灾区展开救援。

灾情触目惊心!

5月14日清晨,解放军报记者丁海明、林贵鹏从都江堰徒步闯映秀,作为首批突进震中的媒体记者 ,与随后突入的军报记者范炬炜、梁蓬飞和夏洪平一行扎在震中,强忍着刀子割心般的悲痛,赶写稿件,将震中的第一手消息迅速传到外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