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新中国试管”里的双拥故事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责任编辑:郝思嘉2015-11-06 10:31

1937年聂荣臻率领军区机关,由五台山向阜平进发

聂荣臻不紧不慢地说:“人民便是我们的一个巨大而可靠的供给部,群众不仅供应部队的吃穿,还负责物资的储存、保护。比如,部队需要的大批公粮,需要好多仓库储存,可是,在敌后,我们不可能建立大仓库,就是建起来,敌人一来扫荡,全成敌人的了!部队要打游击,也不可能将那么多的粮食带在身上。怎么办?我们就依靠群众。征集的大批公粮,我们并不集中起来,就储存在每个村子里,部队来了就可以用,走到哪里,哪里都有我们的粮仓。至于粮食的安全问题,也不必担心,敌人的扫荡一开始,群众的第一件事,便是保护公粮,把公粮藏得严严实实,敌人根本找不到。有史以来,军队的筹粮就是一个大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我们就不必‘粮草先行’,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供给部,这也是我们的一大创造。”

卡尔逊听得格外认真,惊叹之余,他对聂荣臻说:“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无非是蹲在战壕里打枪打炮,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士兵都像机器人一样,根本不动脑子,枯燥得很。你们把大山里的民众组织成八路军‘一个巨大而可靠的供给部。’你们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络,你们为他们来打仗,这种做法实在有味道。”

卡尔逊作为一战老兵,深知打仗还有一个难题:就是伤病员的医治安置问题,边区的八路军似乎不存在这个难题,这有什么诀窍?聂荣臻回答说:“长征的时候,一路转战,我们始终没有个落脚的地方,大批的伤病员无处安置,红军是吃尽了苦头的。抗战期间,情况大不相同了,军区和各军分区都有自己的医院,少数零星的伤病员无法送往医院的,距敌较远的村庄就是伤病员的临时医院,有高度觉悟的人民就是最好的护士和卫兵。人民群众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照顾这些为他们流血受伤的英勇战士,不但为伤病员烧水做饭,有些群众经过简短的训练还能为伤病员包扎换药。伤病员在群众的掩护下,不必担心被敌人发现而遭到危险。”卡尔逊联系自己一路上的种种相关见闻,坦承聂老总说的全是事实。

聂荣臻还告诉卡尔逊:“人民群众充分发动的结果,还为我们的作战和指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战场。那时,晋察冀军区机关和边区政府的驻地,距敌人的据点不过几十华里,只有步行一天的路程,敌人一个突袭,就可以进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可是,敌人平时不敢贸然突进,‘扫荡’中往往扑空。边区八路军在达龙华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文件,就记载着敌110师团长桑木崇明的哀叹:‘晋察冀的组织是神秘微妙、不可理解的组织,老百姓可以随便用眼色或手势传达八路军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电话还要快。’”聂荣臻进一步解释说,的确,人民群众对八路军的支持,敌人是无法理解的。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神秘微妙”的东西,就是依靠人民群众,建设一个有利于我军、不利于敌军的游击战场。这种战场建设是一整套的,特别是对敌情的侦察和通信联络方面。例如,冀西山区架起的“飞线”,是很有传奇性的。过去,我们的电话线是沿大道、平川架设,敌人“扫荡”的时候,经常遭到破坏。后来,我们将所有的电话线沿偏僻的山坡、山沟架设,有的干脆从两个高耸的山峰间“飞”过去。敌人在下面走,眼巴巴地看着天上的“飞线”高挂蓝天。晋察冀根据地架设“飞线”的经验,八路军总部还推广过。这些“飞线”开始时是单路单线,后来架成多路迂回线路,把边区的各个县连在一起,简直是四通八达,这对及时了解敌情、保障作战指挥,起了巨大的作用。我们不愁电线的来源,敌人铁路线两侧的电话线,就是我们架设线路的“大仓库”,随时可以去收割。在接近敌占区的一些村庄,村与村的群众,曾经展开过收割敌人电线的竞赛,一夜之间,我们就可以得到成千上万米的电线。

聂荣臻讲的这些故事,听得卡尔逊目瞪口呆。联想到他一路上听到的遍布各村的“消息树”和“鸡毛信”,再加上聂荣臻所说的“飞线”,真正是土洋结合,形成了“我聪敌聋”的良好战场条件。对于卡尔逊来说,这不仅是他在“国统区”听不到看不见的,就是在他熟悉的欧美国家也是闻所未闻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