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手绢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作者:陈联合责任编辑:郝思嘉2015-11-06 10:25

陈联合与父亲(左三)手持手绢在生日宴会上留影

参军离乡已四十年有余,由于忙于部队工作很少有机会专门回乡为老人祝寿庆贺生日。2014年12月4日,是父亲82周岁生日。按照家乡的纪年算法他已是84岁寿辰了。人生逾八十,可谓历经沧桑。为了能为父亲过好这个生日,我在前一天晚上,从北京赶回河北藁城老家。遵照父母意见,希望生日简单为好,因此,并没有告诉朋友要给父亲办寿庆。只是拜托给个别朋友提前订好几桌饭菜。

是日中午前,在酒店福缘厅挂上了我在京书写并装裱好的中堂“寿”字,和一副 “天高地厚人多寿;书妙诗新画有情”的楹联。亲朋好友陆续而至,生日寿庆宴会在温馨、祥和的氛围中进行。前来到场祝贺的一位老友因与父亲熟悉,在敬酒时问道“大叔,知道您有一块在抗美援朝时捡到美国的降落伞布制作成的手绢,您还在用吗?”话还没说完,父亲就从裤兜中掏出这绸布白色手绢抖落开来,它长宽大约有60厘米。父亲说“这是1952年冬,在朝鲜战场缴获的美国鬼子的降落伞和照明弹绸布。布丝很密,很结实,这手绢就是用它裁开而成的,我一直在用着⋯⋯”父亲似乎很随意地讲述着,但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大家静静地聆听着父亲的讲述,此时,也勾起了我往日的回忆。小时候就常看到父亲使用这块手绢,18岁参军离开家乡后,探亲休假时也有印象,但熟视无睹,没有去想那么多。而当四十年后的今天再看到这块手绢,仿佛给了我一个异常的感受,与其说是感动倒不如说是震撼。1952年到2014年,这手绢在父亲手中已经六十年有余了啊!

六十多年前,在中国东邻朝鲜半岛上发生了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中国在这场战争爆发四个月后,以志愿军名义参战。我的父亲就是志愿军63军189师卫生处的一名护士。他亲身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难忘岁月。那时,志愿军与美军作战,是在气候严寒、粮弹缺乏的条件下,一把炒面一把雪走过来的。环境可谓异常残酷艰辛,不少志愿军战士在接近零下40度的恶劣天气里,身着单薄的棉衣雪地作战,有的身体被冻僵失去知觉而死去。因为交通补给的困难,粮食短缺,不少战士饿得啃树皮草根中毒死亡。据资料介绍,志愿军63军军长傅崇碧一天的粮食就是一把捡来的炒黄豆⋯⋯

每当父亲唠起这段波澜壮阔的往事,他的脸上总是充满了坚毅、自信和满足。在他身边,曾在鸭绿江畔背过的红十字木箱,印有“赠给最可爱的人民志愿军”的白色搪瓷喝水缸子和这款有着特殊来历的手绢始终陪伴着他,成为他挥之不去的一段情缘。我久久地思忖着,在父亲心中,在别人眼里,这意味着什么呢?风雨沧桑,人生坎坷,六十多个春夏秋冬,可谓“江山不老流光去,风物依然本色存”。

父亲在这场战争中患了风湿性心脏病,回国后转业到县医药公司,1961年要求退职回村开起了诊所,后又在公社卫生所当过所长,他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复退军人。曾记得,父亲在村里当医生的那段年月里,不管深更半夜还是酷暑严寒,只要乡亲百姓叩门有求,他总是雷厉风行,绝不会一丝懈怠半点含糊。多少次在我酣酣的睡梦中,父亲扔在披星戴月背着红十字药箱雪中送炭;而翌日清晨,半夜未能合眼的他又开始接着奔波忙碌起来。多少年来,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好像就是上足了发条、永远充满活力闲不住的人。纵然是鬓发已衰八十有余,仍是不肯歇息,早早起床,拾掇家务,种种蔬菜,还时常骑上自行车到外村走亲访友。他时常说:“在朝鲜的日子里,我怎么也没敢想到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每当想起一起去抗美援朝的战友、乡友好多都未能回来,而我能活到今天就感到非常知足,浑身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我与这块手绢是太有感情了,我舍不得换掉它!”是啊!多少年来,手绢成了父亲的伴侣,每当劳作之余额头流出了汗水,身上浮着了尘土,父亲总是习惯地抖出它,用它去揩拭汗水挥拂风尘。

父亲这几年越发耳背,说话交流比较困难。然而,父亲的手绢仿佛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和情感依托。拥有它,就不会忘记战争与艰辛;拥有它就会倍加珍惜和平与幸福;拥有它,就会充满自信与力量;拥有它,就会常感知足与快乐!

父亲生日过后,我准备回京,他让母亲找出收藏在家中包袱里的一块降落伞绸布交给我。接过这块儿绸布,心头似乎觉得沉甸甸的,虽然父亲没有再多说什么,我已经明白了他的心思。于是,我将其慢慢叠好,装入包内,向父亲表示“我一定会好好珍藏,并将传留下去!”

因有感于父亲的手绢,揣摩再三,感动、感慨之余,遂赋诗记怀——

父亲手绢耐思量,六十春秋意味长。

抗美援朝罹险苦,保家卫国铸荣光。

战场缴获伞绸布,日月伴随若锦囊。

此物情深难了却,人生勇毅慨而慷!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军电视宣传中心原主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