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提醒:快速止血 战伤急救的重要环节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研究员 窦桂芳责任编辑:柴潇
2016-12-15 09:06

    陈淑文绘

本期话题

失血是战伤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战场上,受伤后能够快速有效止血对于挽救伤者生命至关重要。本期我们邀请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研究员窦桂芳,针对作战中可能出现的伤员出血情况,给予广大官兵一些快速止血建议和指导。

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对维持人体生命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成人总血容量占体重的7-8%,如果短时间内出血量达总血容量的30-40%,就会造成脸色苍白,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手足发凉,脉搏微弱,甚至出现神志不清、意识丧失等症状;如果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40-50%,则会出现严重失血性休克,处理不当会直接导致死亡。

战场上,伤员受伤后的第一小时被称为抢救的“黄金一小时”,在这一小时里,对伤口进行快速止血是挽救伤员性命的关键。以下将从传统止血、局部高效止血敷料、肢体结合部止血、静脉用全身性止血用药等4个方面为广大战友介绍现代战场急救的止血方法。

传统止血法

动脉出血一般为鲜红色,速度快,呈间歇性喷射状;静脉出血多为暗红色,持续涌出;毛细血管损伤多为渗血,呈鲜红色,自伤口缓慢流出。根据出血性质的不同,一般可采用的传统止血方法有指压法、加压包扎法、填塞法以及止血带法。

指压法:用手指将出血部位近端的动脉血管按压在骨骼上,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达到止血的目的。如头颈部大出血,可压迫一侧颈总动脉、颞动脉或颌动脉;上臂出血可根据伤部位置压迫腋动脉或肱动脉;下肢出血可压迫股动脉等。指压法止血是应急措施,应根据情况适时改用其他方法。

加压包扎法:一般小动脉和静脉损伤出血均可用此法。将灭菌纱布或敷料填塞或置于伤口上,外加纱布垫压,再以绷带加压包扎。包扎的压力要均匀,范围应够大。包扎后将伤肢抬高,以增加静脉血液回流速度和减少出血。

填塞法:用于肌肉、骨端等渗血。先用1-2层大的无菌纱布铺盖伤口,以纱布条或绷带充填其中,再加压包扎。

止血带法:一般用于四肢伤大出血,且加压包扎无法止血的情况。使用止血带时,接触面积应较大,以免造成四肢神经损伤。止血带的位置应靠近伤口的近心端,使用时应注明启用时间,每隔1小时放松2-3分钟,且使用时间一般不应超过4小时。止血带中以局部充气式止血带最好,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使用橡皮管、三角巾或绷带等代替,但应当在止血带下放好衬垫物。禁用细绳索或电线等充当止血带。

目前国内外用于外伤止血的器材仍然以各种止血带为主,我军采用的止血装备主要有传统的三角巾、橡皮管、弹力绷带,以及较新的卡扣止血带和充气止血带等。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哪种止血带,平时都应加强针对性训练,从而使官兵在战场急需时能够熟练运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