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如何为航天员“保驾护航”

来源:301远程医学责任编辑:柴潇
2016-11-07 17:38

保证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安全和健康,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开展太空探索的国家最为重视的一点。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不断成熟,航天员医监医保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以航天医学为基础

航天医学是开展医监医保的科学基础。1995年,我国第一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正式启动,同时,组织载人航天工程实施的国防科工委专门招纳了多名医学专业的人才。

近十年间,中国航天员医监医保团队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方法,结合国内实际,将医监医保体系从无到有地建立了起来,并将中医理论与航天员的选拔、医学检查以及日常保健工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如今,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医监医保团队不断壮大,这些航天员医生的专业背景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护理学、药学和中医学等学科。

载人航天工程的一名管理者认为:“作为航天员的医生,必须基于临床而高于临床。他们要以促进航天员健康为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健康监测、健康鉴定、健康维护、医学救援等。”最近,科学家对“失重性骨丢失”生物学机制的破解,也将对航天员常驻空间站奠定基础。中国航天员中心研究员李英贤带领团队研究发现,破骨细胞通过一种外泌体将受重力影响的小核酸分子(microRNA-214)转移至成骨细胞,抑制了成骨细胞的功能,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训练中的“切肤之感”

航天员医监医保在国内刚刚起步时,我国医监医保人员曾到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进行乘组医生资格培训。他们和俄罗斯宇航员一起参加了所有的训练,并作为乘组医生参与了俄罗斯联盟TM第26乘组航天飞行任务前、中、后期的医监医保工作。

3个月培训的经历,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便是亲自体验航天环境训练项目。“有了切肤之感,才会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什么感觉,与航天员交流才更顺畅。”

比如,在一项类似游乐场海盗船的失重飞机训练科目,人坐在失重飞机上呈抛物线运动,失重和超重交替进行。一名参与到此项目的医监医保人员就真切体会到,在这个环节如果没有准备好从超重状态立刻转换到失重状态,航天员便可能发生危险。

出色完成任务

从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到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6次载人飞行中,我国的医监医保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神五”“神六”任务中,航天心电监护技术和陆海空天一体医学研究体系分别构建起来。“神七”则主要针对出舱活动的特点,建立了出舱活动医学问题防护的综合技术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出舱活动空间运动病、减压病、过度疲劳的一些问题。同时,适合空间应用的系列医学保障产品也被研制出来,比如“太空养心丸”、电解质补充饮料等。其中,太空养心丸,是由中国航天员中心自主研制的中药方剂,可提高航天员心肺储备和心脑血管功能,维护航天员失重环境下心脑血管功能,供航天员在轨期间服用。

“神九”任务则将重点集中在女航天员首次飞天和从短期向中长期过渡飞行的医学风险上。这次任务中,一个适合中期驻留的航天员健康保障体系被建立起来。

不久前,开展的“神十一”任务中,航天员通过天地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成功实现了航天员和航天员支持室、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地面支持医院四方联动,这标志着我国航天员中长期在轨飞行医学保障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