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人体上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器官组织,而脑血管是这一器官组织唯一的营养来源,是大脑能否正常工作的最重要的保障。如果脑血管管路系统出现梗死者破裂,将直接威胁到人体的功能甚至生命。脑组织的复杂性和神经的密布决定了脑血管的手术必将是一件极为精细的工作,如何治疗好血管的疾病,同时又尽可能不影响周围的组织、神经和血管,正是一代又一代世界脑血管病专家孜孜探求的。
张彩霞,安徽人,虽然已经50出头,但这位大姐在北京务工多年,连砌砖、搬扛水泥这样的体力活,都敢与男爷们比试。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9月28日深夜,忙了一天的张彩霞突然出现头痛,脑袋好像就要炸开了一样,剧烈疼痛使她放声哭泣,同时下肢活动不利,身体向右侧倾倒。老公发现后,火急火燎地询问。但是,张彩霞嘴里词语含糊,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症状和不适。
子夜时分,张彩霞被家人送到通州区的一家医院。
头颅CT检查结果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典型的脑卒中的一种类型---脑出血。这家医院收治后继续检查,给予药物治疗,2天后,患者的肢体活动、言语表达基本恢复,但患者仍然反复诉说头痛难忍,甚至比发病时还有加重的趋势。毋庸置疑病情根本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在逐步恶化。
急性脑出血的急诊治疗包括血肿清除、脑室引流、破裂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等。这家医院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临床经验有限,面对这名患者棘手的病情无能为力。医务部门立即与火箭军总医院联系,请求支援。
姜卫剑得知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已经2天了,深知患者恐怕凶多吉少。他立即决定:“患者是动脉瘤破裂出血,不要耽搁了,马上送到我们医院来。再耽误时间就是在耽误患者的生命!”
伴随着“120”急促的“嘟嘟”呼叫声,患者连夜送至火箭军总医院。
见到姜卫剑,患者家人就像见到了“救世主”。
“姜院长,怎么好好的,突然就会这样呢?您说张彩霞还有救吗?”患者老公焦虑而无助的眼神望着姜卫剑。
“情况不容乐观。初诊上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原因50%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我们需要进一步确诊。”
“动脉瘤破裂?很严重吗?还有希望吗?”
“病情严重。动脉瘤就好比颅内的一颗“定时炸弹”,不发作没事,一旦发作就是灾难性后果。所以我们现在需要争分夺秒,患者从发病到现在已有两天,现在就是一个最后的时间窗。现在立即处理还有希望。如果延误最后的治疗时间,就要等待21天以后,风险太高了!”
“姜院长,拜托你了!”
“你放心,我们团队会尽全力!”
姜卫剑急着与患者家人沟通后立即发出指令:“立刻备皮、术前准备、造影准备、急诊上台。”
手术室无影灯瞬间点亮,显示屏出现了患者脑血管的显影。“后面有一个动脉瘤,直径约2.0×1.5mm,这就是罪魁祸首。不要犹豫,立刻把它解决掉!”
时钟一分一秒转动,手术有条不紊进行。
“保护伞打开!”
“支架准备!”
“塞弹簧圈!”
姜卫剑一边下达指令,一边与助手协同操作,就像操作号手检测导弹一样稳准严细。
随着最后一个弹簧圈置入动脉瘤,助手们都长吁一口气。
而此时,姜卫剑的眼神紧紧盯着监视屏,他提醒助手们:“不要掉以轻心,确定患者安全平稳,我们决不能放松一丝警惕。再造影查看血流!”
“明白!”
脑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完全栓塞,动脉血流通畅。这一刻,姜卫剑压在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真正落地。
1.5小时后,患者推出手术室。满脸疲惫的姜卫剑笑着对焦急的患者家人说:“手术顺利,没事了,放心吧!”
“姜院长,您真是天上掉下来的救星啊!”患者家人激动地哭成泪人。
10天后,患者康复出院,走出病房的那一刻,连张彩霞她自己都不敢想象这是真的。
从接诊到手术结束,只用了1.5小时,姜卫剑凭借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一名普通农民工演绎了生命传奇。
每当看到躺着进来的患者走出病区,姜卫剑就会想,或许世间本就没有最好的选择,无非是你按照自己的心愿选择了之后,为了证明当初的选择,你会努力拼尽全力,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去创造别人无法复制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