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提醒:接种乙肝疫苗须“量力而行”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莫鹏责任编辑:马依
2016-09-27 15:44

全球人口已有5%是HBV标志的慢性携带者,如果不进行全球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要想控制这种疾病是不可能的。乙肝疫苗首先可以预防乙肝的发生,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会产生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简称表面抗体(抗—HBs),该抗体可以有效防止乙肝病毒的感染,从而起到预防急性和慢性乙肝发生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现有的肝硬化以及肝癌病例绝大多数来源于慢性乙肝,俗称为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三步曲”,乙肝是形成肝硬化及肝癌的基础,使用乙肝疫苗可以大大减少甚至杜绝乙肝的发生,实际上也就很好地预防了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

另外,乙肝疫苗也是预防丁型肝炎的有效疫苗。因为丁肝病毒必须依赖于乙肝病毒而生存,有乙肝才会有丁肝,丁肝病毒只有在乙肝病毒复制的细胞内才能感染和复制,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后,在成功地预防了乙肝的同时也预防了丁肝病毒,注射乙肝疫苗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火箭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胡桃红介绍,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注射乙肝疫苗。为了使目前有限的疫苗使用得当,发挥乙肝疫苗的预防作用,应选择最容易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预防注射。

1、经常接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病人血清和为病人做手术的医务人员。

2、经常需要献血的患者或经常献血的健康人。

3、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家属。

4、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应注射乙肝疫苗。

5、婚前检查一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时,可给对方注射乙肝疫苗。

6、幼儿园的保育员、食品厂加工工人、炊事员均应进行预防注射,以保证易感人群的身体健康。

一般来说,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者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重点应用人群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间为病毒携带者的新生儿;另一部分是危险人群,包括接触乙肝病人的医护人员,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的医护人员,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接种了乙肝疫苗后,不一定都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发病,只有注射疫苗后能产生足量抗体的人,才有预防作用,足量抗体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滴度要在1:10以上。注射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不是永久性的,一般只能维持3—5年,以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再加强注射。

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足量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发病。对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没有预防作用。接种者还可能感染甲肝、丙肝、戊肝、庚肝等病毒。注射乙肝疫苗前一定要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和核心抗体(抗-HBc),化验结果阴性者才可以注射,两岁以内的小儿如没有密切接触史,可以不用化验,直接注射乙肝疫苗。乙肝疫苗一般要注射3次,时间分别是0月、1月、6月共三次接种,即0月、l月、6月免疫程序接种剂量为5μg(基因工程疫苗)。母亲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注射剂量为5μg,在出生后注射;母亲是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同时伴有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或乙肝病毒DNA阳性的婴儿,分别在出生后6小时及一个月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并在出生后2月、3月、6月各注射乙肝疫苗5μg。还有一种免疫程序,是将一般程序中的6月改为2月,在第12月再加强一次。最好在0月、1月和12月三次接种。对于高危人群,在0月、1月、2月、12月接种4次,可确保尽早的血清阳转和持久的保护作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