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的一位脑出血患者,让接诊的急诊科和神经外科医生唏嘘不已。按理说,严重脑出血导致死亡在这两个专业的医生职业生涯中,绝对不算少见,但这一次,为什么会给大家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那是一位中年女性,因“进行性言语不利、肢体活动无力近8小时”于夜间急诊就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不规律服药。急诊头颅CT检查发现双侧脑出血。从病史、CT影像特点分析,该脑出血应为比较典型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控制血压、止血、脱水、处理并发症状、密切观察病情……一切按照脑出血治疗常规进行。但这次,患者的血压不像是普通的高血压性脑出血那样容易用药物得到控制,而是顽固的居高不下,血压最高达到240/130 mmHg!
嗜铬细胞瘤?一个有些张牙舞爪的诊断名词蹦了出来。
马上再紧急进行腹部CT检查,果然发现患者右侧肾上腺确实有一个占位性病变。几个小时后,患者的病情恶化,脑出血加重并导致脑疝,自主呼吸消失,病情进入不可逆的地步。
嗜铬细胞瘤是导致这位中年女性患者逝去的幕后真凶!
【知识贴士】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分泌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的肿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以及代谢紊乱等表现,其中高血压、低血钾为本病的最主要特征,发作性“头痛、心悸、出汗”三联症状为嗜铬细胞瘤的典型特征。其他还有消瘦、血糖升高等代谢紊乱表现。由于嗜铬细胞瘤释放儿茶酚胺不受肾素调节,所以有嗜铬细胞瘤的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波动往往无规律可循,甚至出现忽高忽低的情况,特别是容易出现高血压急症、高血压危象,进而危及生命。所以,嗜铬细胞瘤是初发高血压患者筛查继发性病因的一个重点项目。首选治疗是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