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拐角的咖啡店是我每次上下班必经之地,直到昨天我才注意到它。尽管已经开业两三年,装饰风格也相当有个性,可是来来回回走过无数次仍被忽略。
我发现有些事情是真实存在的,但却容易让人忽略。这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丢失了很多东西。有时,你对我滔滔不绝,可是我却不知所谈何物;有时,你在我眼前挥舞着双手,我却视而不见。
我们正在体验着一个不完整版本的现实世界——这是事实。去理解“这是为什么”可以拓展事物的范畴和感知体验,但这不仅仅只是“开始”,同时也是摆脱郁郁寡欢、萎靡不振的失落情绪的“关键”——逆袭颓势、重振雄风。
我们每个人只能感知真实世界的冰山一角,这是因为我们大脑的“认知”能力有限,它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处理很有限的信息量。比如说,你正在看的这篇文章,我相信当你看到这句话时,也基本上忘了前面在说什么。
假如我们专注于周围每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身体的每一个感觉、衣服的每一根纤维、房间里的每一个声音、每一个物件的轮廓外形等等,那么你的大脑就会因为超负荷运载而“死机”,而你则会无所事事。因此,为了面对、处理这个复杂的世界,大脑需要一个解决方法——“净化”。无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多少,这种“净化”方法能够确保你只关注最相关的事务,自动过滤掉其他不相关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选择性注意”。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看不见的大猩猩”。伊利诺大学的 Daniel Simons做了个实验:几个大学生穿着白色或黑色的衣服在传球,一开始你会被告知“等一会儿会问你穿黑色衣服的人互相传了几次球”然后你就会仔细的看着穿黑衣服的人传球,等到结束后会问你传球次数以及有没有看到什么奇怪的东西,传球次数只要认真看了基本都能答对,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自己没看到奇怪的东西,而一部分人表示自己看到了一只大猩猩走了过去。
哈弗大学也搞了个“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他们首先在一个肺部的X线片上印上了个大猩猩的图案,然后让放射科医生去观察肺部的结节病变。最后再询问这些医生看到了什么?绝大多数医生都没有发现大猩猩。通过眼球追踪系统观察,发现这些医生即使直接看到了大猩猩,可是在大脑里却没产生任何印记。这是因为医生们正在寻找的是肺部的结节病变,所以大脑就自动过滤掉那些不相关的“大猩猩”信息。
这里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研究。科学家们把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是好心情,另一组是坏心情。随后,让志愿者阅读一个中性的虚构人物。快乐小组看到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而忧伤小组面对的却是困境。
再看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把一张香蕉的“黑白照片”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得到了描述是“淡黄色的香蕉(而非黑白)”。这告诉我们,人们所看到的实际上是“大脑所预期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