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野外,谨防冻伤袭扰
【镜头回放】冰雪寒冬,医疗队在野外冬训场巡诊时发现,少数官兵的手、耳及面部裸露部位出现冻伤,伤处皮肤红肿充血,伴有热、痒、灼痛等症状,个别严重的还伴有水疱,甚至出现水肿、剧痛等情况。
【病因分析】人体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当人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环境刺激时,体表血管就会发生痉挛,血液流量相对减少,从而造成皮肤组织缺血、缺氧,进而损伤到细胞,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手指、耳廓等,较易冻伤。此外,潮湿和大风都可加速身体散热,寒冷的气候、潮湿的空气及大风等都是冻伤“帮凶”。疲劳、虚弱、紧张、饥饿等也会减弱人体的适应能力,导致冻伤。
【预防措施】冬训时,要做到合理着装,最好“三皮一棉”齐全,即皮帽、皮手套、皮棉鞋和棉衣,还可视气温变化程度,酌情添加衣物。而且,不可长时间静止不动,别在无防冻准备时单独外出,不要赤手接触金属物体。需要提醒的是,发生冻伤后,切忌马上热敷或者按摩冻伤部位,以防加重局部水肿。受冻后一至两小时可用温水进行局部复温,以42℃温水效果最好。当冻伤部位出现水疱时,不要弄破,可外敷冻伤膏。如水疱自行溃破,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服用抗菌药物等。
天寒地冻,防止感冒发生
【镜头回放】隆冬时节,某团汽车营组织官兵开展野外训练。搭建宿营帐篷时,官兵们由于劳动量大导致满头大汗,一些官兵热得脱掉棉衣,顶风冒寒继续劳作。不料当天夜里,有5名战士出现不同程度的感冒症状,有的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有的咽喉肿痛,还有战士发高烧到39℃。
【病因分析】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感两种,普通感冒多是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感染部位局限在鼻、喉咙和呼吸道,通常不会有严重的发烧发冷等现象。而流行性感冒是病毒所致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会出现全身无力、酸痛、手脚发软、咳嗽、发烧等症状。野外冬训时,官兵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会发生系列应激反应,让病毒或细菌有机可乘。此外,保暖措施不到位,使身体免疫力降低,也容易诱发感冒。
【预防措施】一是合理着装。冬季着装一定要保暖,最好选择棉衣和皮大衣,但并非穿得越多越好,因为衣服本身并不会产生热量,如果穿得过多,会导致衣服间空气对流加大,让热量散失变快,保暖性反而会下降。二是适度运动。实践表明,人体处于疲劳状态时,免疫功能则处于生理和病理之间的临界状态,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容易使人疲劳,从而增加患感冒的几率,所以,冬训强度应循序渐进,逐渐加大,不宜片面追求高强度训练。三是科学饮食。冬季膳食中应多补充产热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的耐受力。常见的产热食品有瘦肉、鸡蛋、鱼、牛奶、豆制品等,此外还要多吃姜、葱、蒜、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