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蒋建新:愿为国防铸盾人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燕燕 胡红升 朱广平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11-19 08:54

记2015年度何梁何利奖获得者、第三军医大学蒋建新教授

蒋建新,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研究员,我国创伤医学和野战外科学杰出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973”、科技支撑计划、军队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主攻方向为爆炸冲击伤与战创伤并发症。在战伤与创伤研究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他,11月4日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

“我热爱这身军装,做军队科学家和国防铸盾人,是我从军以来的理想。”蒋建新说。

从“寒门学子”到“人民军医”

蒋建新1962年出生,半岁时就随下放的母亲来到农村。父亲在外工作,一年难回几趟家,母亲是家中绝对的“顶梁柱”。在蒋建新的记忆里,母亲常常挑着沉重的担子,一头是沉甸甸的肥料,一头是自己和妹妹;煮的红薯米饭,母亲吃红薯,米饭都留给孩子;一天的劳累后,母亲总是坐在煤油灯下,一边给孩子们缝衣做鞋,一边辅导孩子们学习。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母亲常常教育蒋建新“一定要吃得苦中苦”“要有坚强的生存意志”,使他从小就能“冷静地面对困难”“淡然面对得失”。母亲时常的教诲,也使蒋建新热爱学习。1980年,蒋建新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第三军医大学。

“当初选择军校,还是因为家里穷。想着考到军医大学,穿上军装、白大褂还有皮鞋,很帅气的感觉。”但真正走进军医大学,在特殊氛围的熏陶下,蒋建新渐渐从外到内以军人、军医的标准要求自己,“开始琢磨个人如何去适应国家需求、军队需求。”

1985年大学毕业,蒋建新读研,选择了“冷门”的“野战外科学”。他师从我国著名野战外科医学专家王正国院士。王院士不仅把蒋建新带入全新专业,培育科研思维,教给科研方法,更教会了他如何做人做事。王院士经常对野战外科研究所的年轻人讲:“不要羡慕那些临床医生赚钱多,其实,一个人根本花不了那么多钱,满足基本生活后,赚十万和赚一百万只是一个数字差别。”

在王正国院士的严格要求下,“悟性不高”的蒋建新养成了勤奋、认真和用心三大特点。他一年365天,除了出差,几乎天天都在办公室。参加工作已整整30个年头,几乎没有休过假,即使过年的时候,常常“大年初二”就闲不住了。实验室成为了他人生最充实的地方。

站在“巨人”肩上

秉承王正国院士等老一辈军事医学家开拓的创伤领域研究,多年来,蒋建新系统开展了战伤救治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爆炸冲击伤临床诊治系列规范和研制冲击伤防护装具。

现代战伤主要为爆炸冲击伤,因多为冲击伤为主的复合伤,伤情复杂,救治困难,死亡率高。在王院士的领导下,蒋建新带领团队针对爆炸冲击伤的防护与早期救治,开展创新研究。他们首先创建了冲击波分段模拟装置,利用该装置发现冲击波致肺损伤是由冲击波减压段致肺“过速扩张”撞击胸壁,负压段致肺泡“过度扩张”、气血屏障受损所致,据此提出肺冲击伤“过牵效应理论”,修正了“碎裂效应”传统学术观点,为冲击伤防护研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蒋建新在国际上较早开展颅脑冲击伤研究,创新提出脑冲击伤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新观点,该观点不仅在伊拉克等现代战争中得到证实,也成为美军近年来的热点课题。

针对海域和高原作战,蒋建新团队开拓了水下和高原冲击伤研究。基于“过牵效应理论”,研制出肺冲击伤防护装具。通过大量爆炸性武器现场试验,制定我军各类爆炸冲击伤诊治规范和严重爆炸冲击伤一体化救治模式与综合救治方案,明显提高爆炸冲击伤早期救治水平。同时,将战伤研究与武器研制紧密结合,通过武器生物杀伤效应评估,指导武器研制。成果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