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科普:正确吸氧也是门“大学问”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王霞 刘雪微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11-16 10:12

吸氧术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之一。通过给氧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aO2),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吸氧的适应症

肺源性心脏病,哮喘,重症肺炎,肺水肿,气胸等呼吸系统疾患影响肺活量者;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严重心率失常等心功能不全,使肺部充血致呼吸困难者;颅脑外伤,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贫血,出血性休克,一氧化碳中毒,导致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者。

吸氧的益处

一、吸氧可缓解心绞痛、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心绞痛是因急性心肌缺氧所致,心肌持续缺氧30分钟以上者,可造成心肌梗塞的发生,是病人瘁死的一大危险因素。定期保健吸氧或病发时吸氧可预防或缓解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发生,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二、吸氧可预防瘁死型冠心病:瘁死型冠心病因发病急而使人防不胜防,其发病前往往有持续的轻度脑闷、气急、情绪异常或心率混乱,若在此时能辅以氧气治疗可以起事半功倍的疗效。

三、吸氧对哮喘病有很好的治疗:哮喘病是由于支气管痉挛等情况而使肺泡与外界的换气功能减弱而引起的,吸氧可提高肺泡内的氧浓度,有助哮喘的缓解。

四、吸氧可有效治疗肺气肿、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并能减缓病人缺氧症状和显著提高血氧饱和度,比单独用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五、吸氧对糖尿病有辅助治疗效果:现在研究表明,糖尿病同机体缺氧有关。糖尿病人毛细血管压明显偏低,导致组织细胞不能充分获氧,导致细胞功能和糖代谢的障碍。因而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氧疗已愈来愈引起医疗界的重视。

六、吸氧对健康人群可起到保健作用: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工作压力增大、空调的普通便用,定期吸氧可清洁人体的呼吸系统,改善内脏功能,提高人体综合免疫力,以预防各种疾病。以保健为目的的吸氧流量不要大于3升/分钟,一天使用时间的总和不要超过1小时。

吸氧的注意事项

一、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并存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应以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宜。慢性缺氧病人长期二氧化碳分压高,其呼吸主要靠缺氧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沿神经上传至呼吸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若高流量高浓度给氧,则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导致呼吸抑制,二氧化碳滞留更严重,可发生二氧化碳麻醉,甚至呼吸停止。故掌握吸氧浓度至关重要。

二、长时间吸高浓度氧可产生氧的毒性作用,影响到肺、中枢神经系统、红细胞生成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视网膜,其中最重要的是氧对呼吸器官的副作用。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即可出现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咳嗽、胸痛;吸氧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发生进行呼吸困难。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目前认为吸入60%~70%的氧在101.325kPa下可安全使用24小时;40%~50%的氧则能继续使用24小时;如吸氧浓度大于40%,2~3天后氧中毒的可能性大为增加。所以对需要氧疗的患者应有的放矢,不能因低氧血症而盲目提高氧浓度。

三、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给予高浓度吸氧可能导致呼吸抑制使病情恶化,一般应给予控制性(即低浓度持续)吸氧为妥;在慢性呼吸衰竭失去代偿时,吸氧必须考虑血氧分压的增加,血氧分压太高可以削弱颈动脉窦对呼吸中枢的反射性刺激,从而减少通气量,有加重二氧化碳滞留的可能,所以要谨慎用氧。

四、氧疗注意加温和湿化,呼吸道内保持37℃温度和95%~100%湿度是气管内粘液纤毛系统正常清除功能的必要条件,故吸氧应通过湿化瓶和必要的加温装置,以防止吸入干冷的氧气刺激损伤气道粘膜,致痰干结和影响纤毛的“清道夫”功能。

五、防止污染和导管堵塞,对鼻塞、输氧导管、湿化加温装置,呼吸机管道系统等应经常定时更换和清洗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吸氧导管、鼻塞应随时注意检查有无分泌物堵塞,并及时更换。以保证有效和安全的氧疗。

六、吸氧过度可致胎儿失明。现在很多孕妇过于依赖吸氧,动不动就吸氧,而且量比较大,然而过度吸氧会对胎儿的视网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吸氧不要太多,只有在缺氧情况严重时才吸,一次吸20~30分钟足够了,一天最多吸氧两次。

小操作,大学问。总之,只有正确掌握适应症才能使氧气吸入疗法成为临床应用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取得预期良好的治疗效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