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都医院杨倩:投身神经生物学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王睿 岳丽颖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11-16 09:10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记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杨倩教授

 

她温文尔雅,娴静如水,在男性占主导的神经生物学领域,犹如一朵洁白的玉兰,剔透玲珑却又坚韧不渝。纤弱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执着求索的心,如水的眼眸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探求。

她是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杨倩教授。让我们一起走进她那充满奥秘的学术世界,领略科学背后的故事。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与衰老密切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老年痴呆等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发病机制不清和缺少统一的理论解释是该领域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早在赴美留学期间,杨倩就瞄准这一制高点寻求突破。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眠不休,多少次实验失败从头再来,汗水化为前行的动力,坚持带来成功的希望。2009年,她在世界上首次从自噬(CMA)角度阐述了帕金森病的致病蛋白α-synuclein诱发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机理,建立了CMA自噬-α-synuclein-MEF2D调节通路,为帕金森发病提供全新的理论基础。该研究成果被誉为2009年帕金森研究的两个重要发现之一,发表于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并予以重点点评。论文先后被Nature等杂志他引127次,并被写入外文专著。

2011年底,杨倩作为优秀海归科研人才被第四军医大学引进,成为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之一。这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大师辈出,人才济济,全国乃至世界的各种病人慕名而来。在这样的优秀团队里,有压力,更有动力,大量不同的患者病例为研究工作增添了助力。

作为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科研负责人,杨倩在最短时间内组装建成了近1000平方米的实验平台,将功能单一的实验室,发展建设成能够完成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神经形态学、在体电生理等综合性的研究平台,并获得了SPF级实验动物饲养许可证。在这个放飞梦想的新舞台上,她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积极开展应激条件下稳态失衡在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为了检测会不会被激酶磷酸化,她需要把磷32标记在蛋白或DNA上,一个实验有5个位点,每个位点都需要重复标记3次以上。每次实验,杨倩都是自己动手,从不假手其他实验员或者学生,一方面固然因为实验方法特异敏感,会对结果造成不同影响;更重要的是,磷32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虽然做好了防护措施,但长时间下来伤害在所难免。每次实验结束她都有一种虚脱的感觉,但对科研的执着让她无暇顾忌这些。

正是这种亲力亲为,让杨倩找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机制和内容,三年的努力有了可喜的硕果。实验在Drosha-miRNA的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Drosha功能和蛋白水平变化在细胞存活死亡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工作首次明确了Drosha作为新的应激反应调节蛋白的重要性,解释了抑制miRNA产生对调节细胞存活死亡的关键性作用和意义。文章发表在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国际顶级权威期刊Molecular Cell(IF=15.26)上,并作为当期杂志的封面故事予以重点介绍。7个月后,杂志社专门发来邮件,祝贺文章浏览量达1940多次。这是一个堪称惊人的数字,有的文章10年的浏览量才能达到1000次。

目前,杨倩在Science、Molecular Cell、Autophagy等国际顶级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SCI他引470余次,累计影响因子176。担任陕西省预防医学会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神经科学年会会员,为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Neuroimmunology and Neuroinflammation等杂志编委和多个SCI杂志审稿专家。入选陕西省中青年领军人才,获第十届陕西青年科技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享受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杨倩的科研团队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优秀专业人才7名,固定技术人员9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子课题的资助下获得了系列创新性发现:在Science工作研究基础上,以重要存活因子MEF2D代谢和功能调节为例,建立CMA自噬-胞核、线粒体相互调节网路,并进一步阐明了该调节网络在神经元应激反应及帕金森发病中的作用;确定了转录因子MEF2D对小胶质细胞IL-10的转录调控,以及MEF2D表达水平变化与小胶质细胞的表型转化的直接关系;采用分子生物学与膜片钳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发现神经毒素对DA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调节及在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

在杨倩办公室的墙上,挂着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她看来,这正是自己心境的写照,只有源源不断的努力,才能不断前进;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早晚会被淘汰。每天不管工作多晚,杨倩都要上网浏览一下业界前沿知识,掌握最新发展动态。她对自己的专业有一种近乎执着的热爱,每每有新启发时那种激动之情无以言表,在这个看似枯燥的基础研究领域,她如鱼得水,乐在其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她挚爱的研究领域里,她会走的更高,更远!(王睿 岳丽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