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密林的中国“白求恩”

来源:新华网作者:袁炳忠 杨慧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11-13 10:49

新华网利比里亚绥德鲁11月11日电(记者袁炳忠 杨慧)绥德鲁是利比里亚第二大城市,但市区就横竖两条马路,十几万人口大多散居在原始森林中或马路两边的房屋里。自12年前参加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维和任务以来,中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的营地就一直设在这里,两个营地都是用塑料板临时搭建,非常简陋。

在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的同意下,中国驻利维和部队常常到乡下义务巡诊。记者在绥德鲁采访时,正赶上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一起下乡,随行的还有中国驻利比里亚军事观察员荆彬。

离开医疗分队营地不到5公里,车子就转进坎坷不平的小路,然后扎入密不透风的森林里。狭窄的小路到处是暴雨留下的坑洼,两旁的树木遮天蔽日。三辆越野车时而咆哮着冲出坑洼,时而被迫停车,由司机查看路况和地形。两旁的树枝和灌木一次次与天线相剐蹭,泥水不时把挡风玻璃整个糊上。

荆彬说,除首都外,利比里亚几乎没什么柏油路,到乡下巡诊经常要走这样的路。有时去的时候路还通,回来的时候就断了,只好等待救援。

颠簸了40分钟后,眼前出现一片宽阔的空地,前方是三座低矮的草房。一群穿着短裤和背心的孩子欢快地围上来,荆彬把随身带的水果糖发给他们,孩子们高兴得连蹦带跳。很快,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赶了过来。医疗分队队长贾恒川指挥着让所有人排成队,开始为每位村民问诊并发放药品。

维和部队人员告诉记者,整个绥德鲁只有一家医院、两名医生,最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物都很缺乏。眼前这个村子更是建在原始森林里,条件很差,村民们生了病也只能忍着。

传染病学大夫李海军、骨科大夫罗涛和护士长李炜穿上白大褂,没有凳子,他们就站着问诊。一个小伙子因为干活手腕受伤,当他解开裹着伤口的破布时,3名大夫吓了一跳:伤口血肉模糊,伴有感染。李海军马上用消炎和清创药物帮他治疗。

几乎所有村民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胃疼、头疼、疝气、眼疾……在翻译的帮助下,李海军和罗涛耐心详细地询问和查看病情。

两小时后,村民们都拿到了对症的药。李炜又特地来到一位沉默的90岁高龄老人面前,弯下腰向他比划着,告诉什么时候该吃药、如何吃药。一个抱小孩的年轻妇女看上了她的一次性医用手套,李炜马上送给她一副。

问诊结束后,几个孩子从家里拿出许多菠萝表达谢意。村子里的长者、帕特里克的父亲说:“我代表村里人感谢你们来看我们,感谢你们为我们送来药物和食品。你们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亲情刚刚开始。你们一定要再来,我不敢说这里是你们的家,因为我们这里太穷太落后,但我们随时欢迎你们来。”

满怀真情的一番话,引来一片热烈的掌声。

自2003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向利比里亚派出18批医疗队,并帮助组建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的二级医院。每一批医疗队都克服了在国内从来不曾遇到的重重困难:比蜀道还要难的道路、肆虐的蚊虫、恶劣的天气、寂寞的长夜,圆满完成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卫生防疫和救治病人的工作。他们不仅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更是和平的使者、中利友谊的使者。

第18批医疗分队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这已经是该院第三次赴利执行维和任务。

贾恒川说:“我们不远万里来到利比里亚参与维和还有另外一层特殊意义。我们是白求恩精神的传人,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必须发扬他那种对工作极其负责、对人民极其热忱的精神。”

在巡诊期间,车辆所到之处,村民们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竖起大拇指,微笑着,友好地向中国维和人员打招呼。当我们离开那个林间小村时,村民们全体送行,还一起高喊:“中国真棒,中国真棒!”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