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王方园,吴玮,解放军第306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总装备部耳鼻咽喉中心。
总是听说有人说哪个人唱歌不着调、“五音不全”,但您知道吗?五音不全除了可能是缺乏音乐学习和实践引起外,还可能是一种疾病。譬如,音乐的感知障碍和声带周围的肌肉发育不完整均可能造成“五音不全”,前者也被称为“失歌症(amusia)”。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失歌症”患者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跑调”,而是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跑调”,而后者能意识到自己“跑调”,但不能很好地发出所需要的音调。

早在1878年,英国作家格兰特·艾伦(Grant Allen)就曾有过关于失歌症患者的描述。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比尔·汤普森教授对失歌症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人群中有4%的人患有这种病症。失歌症主要分为先天性是失歌症和后天获得性失歌症。主要是由于大脑左半球颞叶前部发育异常或病变,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来具有的认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赏乐曲等能力。先天性失歌症患者在临床上有较强的遗传性。
在临床表现上,失歌症患者无法区别出音高相近的音符,但他们听力正常,发音亦无异常,言语交流也完全没有问题,就是对音乐一窍不通,也听不出不和谐的曲调。此外,失歌症患者存在音乐记忆障碍,表现为即使是已经听过上千次的旋律,在他们听来还是陌生,所以很难学习唱歌。30%的失歌症患者还同时伴有语调的识别障碍,特别是面对结尾语调的升、降时,因此常常辨别不出对方语言中传达的表示生气、害怕或讽刺等情绪,常常遗漏对方通过语调表达的“弦外之音”,表现为沟通障碍。2007年《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结果还显示,失歌者的空间处理能力较正常人和音乐家们差许多。

在失歌症的诊断方面,主要依靠音乐能力的测定问卷,也就是音乐能力测评量表——蒙特利尔失歌症系列测评(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MBEA)。在此基础上,为了确定失歌症患者的音乐能力缺陷是中枢异常引起还是声带肌肉群发育不良引起,可结合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检测,根据ERPs各成分的峰值和潜伏期以及大脑活跃区域,将音乐信息的加工过程各个阶段分离开来,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生异常的区域和程度。此外,在曲调异常的情况下,失歌症患者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并未出现与正常人一样的P2成分在潜伏期上的重叠,提示失歌症患者在自动侦测音高变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足。
目前关于失歌症的治疗存在一定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其中一些失歌症患者可以通过后天的发音训练得到纠正。常见的训练包括首先通过初级的发音训练进行音调,音色方面的纠正,同时可以将“失歌症”患者自己的歌曲录下来,自己听一听,来调整准度或者借助矫音设设备进行锻炼。但也有学者认为,失歌症与遗传和早期发育都有一定关系,有一些人即使进行发音训练也可能收效甚微,因此关于失歌症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解放军第306医院为“五音不全”者解惑】
解放军第306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具备先进的ERPs及MMN检测设备及成熟的检测技术,能有效帮助诸如“唱歌跑调”者判定是否存在失歌症,并且区分是由中枢引起的还是声带肌肉发育因此引起的失歌症,解决其“五音不全”的困惑。